中国古代的学者明确提出‘物极必反’的概念,虽还只是一种认知,认为阴阳二气交流而化生万物,凡事有度,故呈现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乐极生悲的现象,却具有哲理的意义。
物理学的理论明确告诉,任何力的作用一定会产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和受力的大小相等成正比。
也就是说,任何性质的事物都是按自身的自然客观规律在运动发展,而且是内部各种因素的矛盾运动在起作用。例如,生物界中的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化学中的分解与化合的矛盾运动,物理中阴电与阳电的矛盾运动,机械中作用与反作用的矛盾运动,等等,当矛盾运动达到极限后必定向相反的性质转化。这可以说是科学实验,对‘物极必反’的中国古代哲理概念进行了侧面式的论证。
并且,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都包含着矛盾,不仅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中,而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当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达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对立面发生质变,旧的矛盾体瓦解,新的矛盾体产生。这也可以说,是对‘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哲理概念提供了佐证。
最简单的比方是:一根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伸拉都可以,但超出范围,弹簧就不能恢复原状。乐极生悲 物极必反只是一种经验的总结,
这个问题涉及到质变、量变的关系原理,他的表面含义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他的相反方向转变。这句成语的哲学含义是,事物在经历量变的过程中,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此所谓“乐极生悲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