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这次找的是一位可以在大唐王朝呼风唤雨的人物,并赞赏李白为“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那么李白这次干谒结果成功了吗?
二十五岁的李白,由渝州自三峡东下。行至荆门山这方“川鄂咽喉”,眼见巴蜀山川将尽, 李白不由赋诗叹道“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而后便痛苦地斩断了乡思乡愁,正式向前迈出他闻达天下的第一步。
也正是在此时,李白激情喷薄了,他所牵挂的故乡,不再是区区目力可及的昌隆漫坡渡了,他的故乡由往昔的脚下一隅,扩展成了风驰电掣般向后而退的蜀中山水、巴中大地,扩展成了独立一域的巴蜀大地,乃至剑门蜀道,峨眉山月,成都子规,抑或是巴东三.....
荆门山一过,巴山蜀水就逐渐淡出眼界,于是李白漂流到了荆州地界。荆州治在江陵(今湖北省中部偏南)。
而在这里,李白将要发出他在全唐舞台上的第一声婴啼。
江陵,由于地处西控巴蜀、北接襄汉、襟带江湖、指臂吴粤的四通八达之地,自古便有其“七省通衢”之称。
李白初来此地,自是要周游一番。而江陵胜景无数,其中最让李白期待的,毫无疑问就是楚之千年古镇——河溶古镇了。
河溶,坐落于江陵之南,由于沮漳二水在此合流而得名,这里乃是大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楚墓汉家。
在三国时期,被誉为“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曾在他的最有代表性的抒情小赋——《登楼赋》一文中,这样写道,“挟清漳之通浦,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
在王粲的眼中,河溶是这样的:沮漳二水在这里交融,它的一边是携带着清之又清的漳水的水道,另一边倚靠在弯曲盘延的沮水河畔长洲上,背后则紧靠着高而平坦的大片陆地,而当面则俯临着低湿原野中的沃美水流。由它向北可以直达陶乡的郊野,向西则沟通楚昭王的坟丘,花卉与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及高粱长满了垅头。
李白自幼苦读,这首建安名作对他而言,自然熟悉得很。
于是,他便想要循着王粲当年的足迹,去往河溶古镇游览观光一番。稍稍打听,李白便惊讶了,原来在这块弹丸之地,它的周围竟然错落着三十余座古刹名殿,密度之大不能不令人咂舌。
古镇往东数里,坐落着三星寺与仙女庙两座千年古刹:它的西面,有玉泉、紫盖、度门三座大寺:而南面,则是古楚陵基群,更兼有赵湖、前丰、星火三座皇家陵庙:至于其北面,则是赤化寺、清溪寺、陶朱公陵,规模也是很大。
在这些寺庙中,尤以依着河溶为轴心修建的三星寺与玉泉寺两座古刹,最负盛名。
然而,更加赶巧的是,近日里三星寺中,正好迎来了一位“贵人”,他名唤司马承祯。
听闻大名鼎鼎的司马承祯就在近前,李白立刻便收拾起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急急忙忙卷写了自己的几篇得意之作,然后就直奔那三星寺而去。
司马承祯,表字字微,法号道隐,又自号白云子,是河内温(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还是道家上清派茅山宗来的第十二代宗师。
司马承祯出身于官宦世家,先祖司马馗是西晋王朝莫基人司马懿的四弟,不过他本人却无心富贵与仕途,只是笃学好道,尤其喜欢作“方外游”。
某日,司马承祯在游访嵩山时,巧遇了当时天下有名的道士——潘师正。
其实,这次“巧遇”,全是司马承祯设计使然。
大业年间,潘师正师事王远知,并随之上茅山,尽受道门隐诀及符箓,后来学有所成的他,来到嵩阳逍遥谷一住便是二十余年。
司马承祯因知其能,故而巧妙设局,巧遇潘师正,然后以师礼侍奉左右。经过一番坚持与努力,他终究得到了潘师正的赏识,于是得受上清一派经法及符箓、导引、辟谷与服饵诸术。
学成之后,司马承祯再度漫游天下,行至天台山玉霄峰,心中忽有感悟而隐,从此便自号为“天台白云子”。
天台山隐居的三十余年间,司马承祯以其“神仙亦人”的修仙理论,成功抓住了最高统治者们追求永生的脾胃,因而四次被召入皇宫之中,为武则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三位皇帝宣法讲道,甚至唐玄宗之所以被世人称为“道士皇帝”,也是由他传授法篆,出手度化而成。
所以,司马承祯又有一个很是崇高的称呼,唤作“三代帝王师”。此外,司马承祯儒、释、道三教并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成仙成道理论,甚至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宋代理学的建立,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而李白之所以熟知司马承祯,源于他在蜀中结交的挚友元丹丘,他正是这位道门帝师的徒孙。
就是这么一位在大唐王朝呼风唤雨,有着巨大能量,并享有仙翁之名的人物,一见到前来拜访的李白后,便因为李白“山近眉而失色,水遇目而不明”的姿态,与自小承沐道风所养成的“气字昂,风神奕爽”的脱尘气质,而立刻大加赞赏道:“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浑身青涩未褪,才出巴山蜀水,便得到了当时早已名动天下的司马承祯的此般赞赏,真是听起来都令人觉得振奋。
由此,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幻想,青年的李白该是多么的英姿勃发、风流潇洒。也正是因为司马承祯的这句褒奖,事后李白一气呵成了《大鹏遇希有鸟赋》,在
仗自广名声的同时,以大鹏自喻,憧憬自己终有一天,可以与前辈高人一同遨游于八极之外。
在这篇赋中,李白自比大鹏,以为小小的天地,经不起他振翅一飞,以此一抒心中壮志。
然而,李白作这篇《大鹏遇希有鸟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他的本意——自广名声,但是与司马承祯这等名动天下,现世仙翁的一般人物的一句赞誉相比,便是小儿科了。
此后的很长段时间,李白所到之处,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将他与“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句话联系起来,使他在极短时间内名扬四海。
甚至十多年以后,李白真正觅得出仕之机,并引得唐玄宗李隆基降辇步迎、御手调羹、赐座七宝床,都有司马承祯在后一手推动的功劳。
然而,司马承祯毕竟是方外之人,他内心中虽然满含着对李白这个青年的激赏,但是终究也有着自己的执著。
以前,有位名叫卢藏用的进士,他是司马承祯的故交,因为暂时没能获得官职,便沽名钓誉地隐居在终南山之上,与司马承祯做起了邻居。
后来,卢藏用名声一量,他果然不再隐居,返回尘世做了大官。
与此同时,司马承祯即将起程,想要返回远离唐都长安的天台山,继续隐居生活。卢藏用看到了,便遥指着不远处清晰可见的终南山,“苦口婆心” 地向司马承祯劝道:“此山之上, 奇景妙境不少,洞天福地也多,而且贵在离都不远,你又何苦非要回那天台山呢?”
司马承祯闻言,笑着回答:“是这样吗?我看却不过是通往官场的捷径罢了!”
卢藏用深感惭愧之余,“终南捷径"这个成语也随之而出。
于是,时人都知道了,司马承祯不喜也不赞成有人以修道隐居为阶梯,登那仕途
之山。
所以,此时的李白并来得到司马道士的举荐,从而实现他那鹏程万里,辅弼天下的雄梦。
既然此处捷径未通,李白只得继续游走他地,追寻他那忽远忽近,乍来又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