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中国的汉字历史是非常的久远的,我们中国有很多的汉字,其中四字成语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字成语是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四字成语有很多,以下分享汉字四字成语大全。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1

1、天府之国 图谋不轨 今非昔比

2、物极必反 神气十足 跃跃欲试

3、精益求精 不即不离 气象万千

4、盘根错节 真才实学 春深似海

5、先意承志 面目全非 有机可乘

6、天高地厚 白手起家 杯水车薪

7、以防万一 亲密无间 一事无成

8、厚此薄彼 流绪微梦 迫不及待

9、极目远眺 望尘莫及 险象迭生

10、孜孜不倦 溜之大吉 和蔼可亲

11、跌跌撞撞 流连忘返 惊魂未定

12、应接不暇 弄巧成拙 燃眉之急

13、每况愈下 功德无量 衣冠楚楚

14、翻山越岭 先意希旨 铿锵有力

15、憨态可掬 死皮赖脸 同归于尽

16、含羞带露 明眸善睐 恩断义绝

17、文质彬彬 江山如画 地动山摇

18、左顾右盼 长驱直入 李白桃红

19、远近闻名 蛰虫昭苏 垂死挣扎

20、兢兢业业 五花八门 出谋划策

21、飘飘摇摇 临危不惧 地大物博

22、日积月累 轻而易举 万木竞秀

23、**求荣 丰富多彩 理直气壮

24、怨天尤人 美不胜收 诲人不倦

25、力挽狂澜 鱼贯而入 钟鸣鼎食

26、不足为训 吴牛喘月 风清日暖

27、截然不同 所向无敌 不甘示弱

28、神魂颠倒 循规蹈矩 春华秋实

29、过时黄花 受益匪浅 惊涛骇浪

30、笔走龙蛇 心急如焚 稳扎稳打

31、坚强不屈 离经叛道 忘恩负义

32、见异思迁 坐看云起 无家可归

33、莫逆之交 终生守之 一路平安

34、世世代代 目中无人 幕天席地

35、风暖日丽 无影无踪 千锤百炼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2

1、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 满头银发

目光炯炯 双目如潭 火眼金睛

浓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英姿飒爽 衣着得体

2、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 洋洋得意

和颜悦色 悠然自得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 气势汹汹 神情沮丧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泪流满面

3、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

心花怒放 满心欢喜 归心似箭

心旷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悦诚服

心事重重 忧心忡忡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怒火中烧 心惊胆战

心慌意乱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写学习态度的词语

勤奋 刻苦 认真 专注

钻研 踏实 勤恳 虚心好学

发奋苦读 脚踏实地 不耻下问

精益求精 刨根问底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如饥似渴 持之以恒

一丝不苟

5、专心学习的`词语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屏息凝视

津津有味 掩卷沉思 神情专注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6、描写山的词:

崇山峻岭 山明水秀 悬崖峭壁

峰峦雄伟 漫山遍野 江山如画

还我河山 湖光山色 山穷水尽

大好河山 刀山火海 地动山摇

锦绣河山 逼上梁山

汉字四字成语大全3

1、豆蔻年华

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时开淡黄色花。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2、锦瑟华年

比喻青春时代。

出处: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喜才子佳人,双双~。★明·汤显祖《紫钗记·花朝合卺》

3、朱颜翠发

指青春年少。同“朱颜绿发”。

出处:宋·周邦彦《西平乐》词:“追念朱颜翠发,曾到处,故地使人嗟。

4、朝气蓬勃

朝,早上;蓬勃,旺盛的样子。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的样子。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生气勃勃。

5、齿少气锐

指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出处:宋·王禹偁《答丁谓书》:“夫刚直之名,吾诚有之。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齿少气锐,勇于立事,今四十有三矣。”

6、兔缺乌沉

犹兔走乌飞。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出处:无

7、志高气扬

志气高昂而自得。

出处:《史记·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8、似水流年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出处:明·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9、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寸光阴和一寸长的黄金一样昂贵。比喻时间十分宝贵。—— 关于青春的成语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持将此物寄知音。(元·史樟《庄周梦》第二折)

10、岁月不居

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出处:汉·孔融《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