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滕薛争长什么意思

滕薛争长什么意思

滕薛争长,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téng xuēzhēng zhǎng,意思是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滕薛争长典源:《左传·隐公十一年》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释义:原意滕侯与薛侯争夺席位。后指争夺尊位或首位。

滕薛争长是一个中性成语,可以作宾语、定语;指争斗。后以滕薛争长为典故,所谓竞相生长,宋代有诗人,杨万里曾写过《看笋》:“笋如同薛争长,竹似齐夷独涛”。滕侯是王族,薛侯氏异族。周礼宗法制,都是尊王族王室,所以滕侯为长。这样一个小细节就能体现出非常大的道理。

滕薛争长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712年春季,滕国国君和薛国国君到鲁国朝见鲁隐公,两人争执行礼的先后。薛国国君说:“我国早在夏朝时就被封为诸侯了,我比滕侯先受封。”滕国国君说:“我是周朝的卜正官,薛国是外姓,我不能落后于他。”

鲁隐公派羽父和薛国国君商量说:“承您和滕侯前来问候我们国君,周朝的俗话说:‘山上有树木,工匠就加以量测;宾客有礼貌,主人就加以选择。'周朝的会盟惯例,异姓一般都在后面。我们国君如果到你们薛国朝见,就不敢和你们任姓诸国并列,如果承您加惠于我们国君,那就希望您同意滕侯的请求。”薛国国君听后表示同意,于是就让滕国国君先行朝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