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火树银花详细说明
成语:火树银花 拼音:huǒ shù yín huā 搜索关键字:hsyh
成语解释: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成语出处: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尽桥铁锁开。”
举例说明: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柳亚子《浣溪沙》词)
“火树银花”这个成语现已为人们所常用。它的来历却源于唐朝杨贵妃的一个姐妹韩国夫人。 天宝年间一个元宵节,她在一座高山之颠的树上挂了各色各样的特大彩灯,使遥远地方的人们都能看到它,蔚为奇观。 于是,人们便以“火树银花”誉之。
元宵节猜灯谜,素为人们所喜爱。 但在明朝却由此引出了一宗株连九族的惨剧。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微服观灯,猜灯谜,却有一贴画谜把他难住了:谜面是“大脚妇人怀抱大西瓜”。回宫后,朱元璋说出画谜让马皇后猜。马皇后听罢,怒从心起:“竟敢嘲弄我老娘!这谜底不正是‘怀西妇女好大脚’吗!”原来,那马皇后是淮西人,生就一双蒲扇脚。朱元璋听后,立即下令将制谜人九族全株,真是惨无人道!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段话人人皆知,但它却源自宋代元宵节的一大奇闻。宋代有个州官名叫“田登”,此人专横跋扈,不准百姓说他的名字“登”字。 于是,点“灯”就只能叫点“火”。一年元宵,按例放灯3天,田登就命衙役贴出布告:“本州依例,放火3日”。人们看后便嘲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于是,后人便常用这话去讥讽那种专横跋扈的霸道行径。
元宵节也为文人创作带来了灵感、素材,并由此填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嫁人不淑,婚后终日郁闷不开。 一年元宵节观灯后,她灵感勃发,遂填就了一首千古绝唱:“去年元夜里,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女词人忧郁缠绵之情跃然纸上,令人读来,一唱三叹!
元宵节吃元宵,更是由来已久,是我国的民俗传统。 可袁世凯当皇帝时,却三易其名。 “元宵”同“袁消”谐音,于是袁世凯感到大大地不吉利,就下旨意一道:不准叫元宵,叫汤元。可袁世凯再一思量思量后,仍觉不妥,“汤元”不是“汤袁”(“汤煮袁世凯吗?”)因此,他又再下令改其名为,“汤团”。 袁世凯三改“元宵”名,于是引出了一支民谣:“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夜难眠;‘元宵’改‘汤元’,明年‘袁消’后,谁还叫‘汤团’。“歌谣不胫而走,一夜便传遍了北京城。任随袁世凯怎么避讳,改名,天理昭彰,他也只当了81天的短命皇帝,就‘袁消’寿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