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李白《太原早秋》诗词鉴赏

李白《太原早秋》诗词鉴赏

李白《太原早秋》诗词鉴赏1

  《太原早秋》原文

 唐代: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

 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鉴赏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李白《太原早秋》诗词鉴赏2

  《太原早秋》

 唐代: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太原早秋》译文

 光阴逝去,花草渐渐凋零;随着大火星渐渐西移,夏天慢慢离去。

 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黄河以北已经呈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城上空的月亮,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家乡的楼上。

 思乡之情就像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太原早秋》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图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太原早秋》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河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这首诗设喻新奇巧妙,结构严整,感情真挚,格调高远。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

 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这一联转写作者自己。“梦”指作者的归乡之梦,“边城”指太原。对于一个远行在外作客他乡的游子来说,一到夜晚“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思归之情悠然而生,但是这个愿望不能马上实现,只能绕着边城的月亮来旋转。“故国”指故乡。虽然归家的愿望不能立即实现,但是却归心似箭,诗人的那颗心早已飞回了故乡的家园。

 尾联是合。“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忧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时,联系上一句“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啊。以水喻情,这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说的“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悠悠”;李白的“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也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注重了文题相映,特别是在颔联运用镶嵌的修辞手法,在两句的末尾分别用了“早”、“秋”两个字,匠心独运地点题并照应诗题。其次,后两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思归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连绵不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不断的情怀。

  《太原早秋》创作背景

 这首诗诗作于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秋天。这年夏天他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半载,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故有怀归之意。所以写下此时抒发自己的心情。

  《太原早秋》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