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服的四字成语有什么不同

服的四字成语有什么不同

1. 含服的四字成语

心悦诚服、

服服贴贴、

心服口服、

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

水土不服、

心服情愿、

降服而囚、

乱头粗服、

返我初服、

心服首肯、

做小服低、

挟而不服、

侯服玉食、

变服诡行、

舒舒服服、

输心服意、

盛服先生、

胡服骑射、

炫服靓妆、

靓妆艳服、

骥服盐车、

服牛乘马、

从风而服、

白龙鱼服

2. 关于衣着的 四字成语有什么

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布衣芒屏:芒屏:草鞋。穿布衣,和草鞋。古代平民的衣着。指平民百姓。

穿红着绿:形容衣着鲜艳华丽。

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华冠丽服:冠:帽子。形容衣着华丽。

黄冠草服: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

黄冠草履: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

黄冠野服: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

解衣磐礴:解衣:解开衣服;磐礴:坐地时两腿张开。形容衣着随便,举止不拘礼节。

乱头粗服: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形容不爱修饰。

芒屩布衣:屩:麻草鞋。穿着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纳屦踵决: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披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

西装革履: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衣不兼采: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兼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完采: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曳地:曳:拖。衣衫短小,不拖在地上。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择采:衣服不选择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不重采:重:重叠;彩:通“彩”。 *** 多件色彩鲜艳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衣不重彩: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衣无二彩:身上没有第二件彩衣。形容衣着朴素。

~ o(* ̄▽ ̄*)o

—————希望可以帮到您!觉得好就请点采纳答案吧,你的采纳是我的动力,谢谢!—————

3. 带有"服"字的成语有哪些

带有"服"字的成语有:水土不服、心服口服、炫服靓妆 、从风而服、心服首肯、输心服意

1、水土不服

拼音: shuǐ tǔ bù fú

解释:对于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或饮食习惯不能适应。

出 处: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译文:不习惯气候条件和饮食,必然会生病。

反义词:不服水土 、不伏水土

例句: 他因为水土不服而回国了。

2、心服口服

拼音: xīn fú kǒu fú

解释: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服:信服。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我们原先知;错管了。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

译文:我们原来知道管错了。如今请来一个管得着得人来管一管;嫂子就真心信服了;也就知道规矩了。

近义词:以理服人 、心悦诚服、口服心服 、心悦口服

反义词:鸣冤叫屈 、愤愤不平

例句: 你这样摆事实讲道理地真诚帮助我,我算是心服口服了。

3、炫服靓妆

拼音:xuàn fú liàng zhuāng

解释:形容服饰打扮十分艳丽。也指打扮得十分艳丽的人。

出 处:唐·载浮《广异记·王光本》:“忽见李氏自帏而出,靓妆炫服,有逾平素。”

译文:忽然见李氏从帏内出来,打扮得十分艳丽,超过了平时的素雅。

例句:演出开始了,她炫服靓妆闪亮登场。

4、从风而服

拼音:cóng fēng ér fú

解释:像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比喻弱者折服于强势。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译文:山东国家,像风一样迅速服从了。

例句: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从风而服。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弱者折服于强势。

5、心服首肯

拼音:xīn fú shǒu kěn

解释:是指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译文:也不愁那个姑娘心甘情愿的不心里信服,并点头同意。

例句:他对我的见解心服首肯。

近义词:心折首肯

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6、输心服意

拼音:shū xīn fú yì

解释:犹言真心顺从。

出处: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十六回:“明锋争利芥针,投暗暗输心服意。”

译文:明面上针锋现对,暗地里真心服从。

例句:然而说到实施方案,却无人输心服意。

4. 包括服和饰两个字的四字成语

没有含“玉、刚”两字的成语,含“刚”字的成语如下: 刚正不阿刚:刚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

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沉潜刚克沉潜:深沉不露;刚克:以刚强见胜。形容深沉不露,内蕴刚强。

摧刚为柔摧:挫败。变刚强为柔顺。

刚直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刚克消亡刚正的人就不能存在了。

刚肠嫉恶刚肠:性情刚直;嫉:憎恨。性情刚直,憎恨邪恶。

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 刚中柔外刚:刚硬,坚强;中:里,内心;柔:软弱,柔和。

表面柔顺,内里刚强。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

也指外表和好,内藏杀机的策略。 刚愎自用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柔茹刚吐软的吃下去,硬的吐出来。比喻欺软怕硬。

茹柔吐刚柔:软;刚:硬。吃下软的,吐出硬的。

比喻怕强欺软。 吐刚茹柔柔:软;刚:硬。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软。

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至大至刚至:最,极。极其正大、刚强。

百炼成刚刚通钢。铁经过反复锤炼便成为坚韧的钢。

比喻人经过多次磨炼而成为有用之才。 刚戾自用见“刚愎自用”。

金刚努目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金刚眼睛指目光锐利能洞彻原形的眼睛。

内柔外刚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

破坚摧刚谓攻破摧毁强敌。 气血方刚犹血气方刚。

谓精力正值旺盛。 柔能制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

亦作“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外柔内刚柔:柔顺。

刚:刚强。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

亦作“外柔中刚”。 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以柔制刚以:用。柔:柔和。

制:制服。刚:刚强。

用柔和的法去制服刚强的。 做刚做柔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柔能克刚〖解释〗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同“柔能制刚”。

外刚内柔〖解释〗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柔中有刚解释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

5. 不同的四字成语

迥然不同 迥然:差距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完全不同

不同凡响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截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同之处。

与众不同 跟大家不一样。

比众不同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

不同戴天 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不同流俗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好恶不同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迥乎不同 见“迥然不同”。

判然不同 判:显然的区别。区分的清清楚楚,完全不一样。

6. 成语和四字词语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7. 成语与四字词语有什么不同之处

成语本来是人民大众口头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语言材料。

成语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言简意赅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真正具有言简意赅(完备)的优点。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

例如:(A)方枘(ruì)圆凿意思是:方榫(sǔn)头不能楔(xiē)进圆孔洞,比喻两件事不相容,或者比喻事情的不可能。(B)色厉内荏(rěn)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C)众口难调意思是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比喻作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没有意见。

这类成语,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的意思丰富和透彻。(2)易学易记 由于成语在结构形式和组织方法上,基本上有规律可循,所以学起来都比较容易,甚至为创造新成语也提供了便利条件。

比如:翻天覆地 横征暴敛 醉生梦死抱残守缺啼饥号寒 这些成语,从语法的角度上来分析是有它的***同之处的。"翻天覆地"是动宾结构,是由翻、覆、天、地四个字交错组成的。

提起"翻天",可能就想起"覆地"。又如"横征暴敛",是横、征、暴、敛四个字组成的。

"横征"和"暴敛"对仗是很工整的。所以学起来、记起来都很容易,特别是由于成语具有四字性,也使成语易学易记。

(3)形象具体 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的印象。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几种常见的例: (A)比喻法。

借某一种情况说明另一种情况。例如: 中流砥柱 这个成语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黄河中流的砥柱山。

"砥柱是在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的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毫不动摇,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如影随形 无论什么物体的影子,一分一秒也离不开那个形体。因此,人们就用"如影随形"这个成语,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的密切。

牛鬼蛇神 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恶的妖魔、鬼怪。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极坏的人。

水中捞月 映在水里边的月亮只是一个影子。到水里去捞月亮,当然是永远捞不到手的。

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做那些白费气力,枉费心机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情。 以上这几个成语,都不是直接用它的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都是属于修辞上的比喻法。

(B)讽喻法。假造一个故事,用来讽刺或者教育劝诫别的人。

例如: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寻找野兽吃,遇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老天爷派我做百兽之王,现在你吃我,就是抗拒天命!你如果认为我说谎话,那么我在你前边走,你跟着我,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没有敢不立刻跑开的?"老虎同意了,于是就和狐狸一块儿走,野兽看见老虎,吓得就跑。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怕他,还以为真怕狐狸才跑呢,后来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凭借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的人。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

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

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

"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后来用"画蛇添足"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喜做节外生枝、无补于事的人。 另外成语中的"鹬蚌向争,渔人得利""愚公移山"等,都用的是讽喻法。

(C)对偶法。把两个有某些类似之点的词组,互相对照,组织在一块儿,形成语法上的并列结构。

例如: 车水马龙 这个成语是用"车水"和马龙"两个词组构成的,"车水"和"马龙"对偶。这里说的是"车"和"马":车怎样呢?车象流水那样接连不断地飞驰。

马怎样呢?马象龙那样活跃地奔跑。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良师益友 这个成语是用"良师"和"益友"两个词组构成的。"良师"和"益友"对偶。

这说道德学问很好的老师,于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此外象"灯红酒绿""忍气吞声""横征暴敛""耳闻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对偶法构成的。

这类成语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类似的,而不是相反的。(D)映衬法把相反的两件事互相对照。

例如: 地旷人稀 旷是广阔的意思,按一般情况来说,土地的面积大,那么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可是有些地方,尽管土地面积大,而人口并不稠密,这就是"地旷人稀"。

"地旷"跟"人稀"两件事是不协调的,而是相反的。这个成语就是用这两种情况的互相映衬组织起来的。

阳奉阴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面听从,暗地里却又另搞一套。"阳"是表面,"阴"是里面。

"风"是遵从,"。

8. 四字成语,与四字词语的区别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是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 言简意赅 勇往直前 相反相成 实事求是 诲人不倦 经年累月 千钧一发 缘木求鱼 削足适履 七手八脚 细大不捐 坐井观天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

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

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中国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

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

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之所以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 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 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 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 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 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 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

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