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清明节移风易俗的成语

清明节移风易俗的成语

 关于清明节的成语:

 一抔黄土 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冢中枯骨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自掘坟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参见?哀毁骨立?、?柴毁骨立?

 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奋发踔厉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杀衣缩食 ?杀?念sh?i。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

 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清钱谦益《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委委佗佗,开

 悬门抉目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赢金一经 谓留下满筐的金银,不如传授一经。赢,通?籝?。典出《汉书?韦贤传》:?贤四子;长子方山为高寝令,早终;次子弘,至东海太守;次子舜,留鲁守坟墓;少子玄成,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注:?今书本籝字或作盈,又是盈满之

 椎理穿掘 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椎牛发冢 亦作?椎牛发?冢?。杀牛盗墓。谓为盗无所不为,穷凶极恶。

 墓木拱矣 〖解释〗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一掊土 〖解释〗抔:用手捧东西。一捧黄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关于风俗的成语:

 被发文身 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比户可封 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风俗淳美。

 出处:见?比屋可封?。

 比屋而封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出处:《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采风问俗 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出处: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断发文身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

 出处:《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断发纹身 剪短头发,身上刺着花纹。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风俗。同?断发文身?。

 出处:冯至《伍子胥》九:?在吴越的边境上还有许多野人,他们是断发纹身的。?

 肥冬瘦年 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

 风俗人情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处: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风土人情 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改俗迁风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出处:《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古道热肠 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热肠:热心肠。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几个人当中,毕竟是老头子秦梅士古道热肠。?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毁风败俗 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出处:《晋书?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极重不反 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同?极重难返?。

 出处:清?陈确《答张考夫书》:?今《大学》之为圣经,已成极重不反之势。?

 极重难返 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弊端或某种局面难以改变。用于消极方面。

 出处:清?顾炎武《日知录?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此固其极重难返之势,始于景定,讫于洪武,而征科之额,十倍于绍煕以前者也。?

 绝国殊俗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披发文身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出处:《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迁风移俗 犹言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染风习俗 指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出处:《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出处: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入邦问俗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入国问俗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入境问俗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伤风败化 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同?伤风败俗?。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欲之事当作?情?字,所以作出伤风败化的.事来,还自谓风月多情,无关紧要。?

 伤风败俗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伤化败俗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

 出处:《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伤教败俗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出处: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时殊风异 时:时代。风:风俗。殊、异:不同。时代不同,风俗也不同。

 树俗立化 树立风俗教化。

 随乡入俗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随乡入乡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宋?范成大《秋雨快晴静胜堂席上》诗:?天涯节物遮愁眼,旦复随乡便入乡。?

 谇帚德锄 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

 未能免俗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物殷俗阜 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习俗移性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汨常移质,习俗移性。?

 相沿成俗 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一民同俗 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出处: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移风改俗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出处:《宋书?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移风革俗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出处:《魏书?高闾传》:?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移风易尚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出处:明?刘基《〈苏平仲文集〉序》:?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

 移风易俗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遗风旧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出处: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遗风余俗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出处:汉?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遗风余习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出处:《宣和书谱?卫恒》:?学家相传,四世不坠,盛哉,遂与王谢家遗风余习相季孟也。?

 遗风余象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出处: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古者壶矢之制,揖让之容,今虽阙焉,然其遗风余象犹仿佛也。?

 有伤风化 伤:妨碍、败坏;风化:风俗教化。败坏、损害社会的风俗和教化。指对社会风俗、教育有不好影响的言行。

 出处: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你道做了有伤风化,谁就你那燕尔新婚。?

 约定俗成 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祝发文身 削短头发,刻画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区异族的风俗服制。

 出处:《毂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晋?孙绰《喻道论》:?周之泰伯远弃骨肉,托迹异域,祝发文身,存之不反,而论称至德,书著大贤。?

 形容传统风俗的成语: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节。元宵,指元宵节。全句比喻天天都像过节一样,生活豪奢,无节制的寻欢作乐。

 2、井井有条

 清明节的折柳、戴柳的习俗,后来就演化为把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即源出于此),这也是清明节植树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这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县)人,贞元十二年进士,官岭南节度使。《太平广记》中有一则关于他作此诗的故事:崔护在中进士前的某年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看见一座桃花盛开的农庄,他上前去叩庄院的大门,想要讨杯水酒来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艳如桃花的女子开门接待。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情不自禁地前往寻访那位女子。桃花依旧,但大门深锁,芳踪杳然。崔护失望之余,在门扉题上「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记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后来「人面桃花」演变为成语,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外,也被用来形容景色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伤。

 4、大力将军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节去野寺饮酒,见殿前有个古钟,能装两石多的东西,可是古钟上下土痕手迹,俨然是新近留下来的。从下面向里窥视,见里面有个竹筐,不知装的是什么。让几个人帮忙,想掀开古钟来看看,却无法移动一点。伊璜更加惊讶,决定慢慢喝酒等着;不一会,有个乞儿进来,带着要来的食物。只见他用一只手提起古钟,一只手把食物放进筐内。放完了合上古钟离去,不久乞儿又来,从古钟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轻松的如同打开箱子。大家都很惊讶。伊璜问:?你这样有本事,为什么要行乞呢回答说:?我吃的多,没有人雇我。? 伊璜劝他去投军,乞儿担心没有门路。伊璜于是带他回家,给他饱饭吃,估计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饭。给他换了衣服鞋袜,送他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十几年后,查伊璜有个子侄在闽南当县令,忽然有个叫吴六一的将军前来拜见。攀谈间,问:?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说:?是我叔父。他与将军有旧吗说:?是我的老师。一别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见上一面。?那个子侄胡乱答应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贤,怎么会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来了,告诉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没有记忆。因为对方问讯的很殷勤,于是前去拜会。将军疾出,到大门外来迎接。伊璜仔细看,素昧平生,怀疑将军搞错了。但是将军态度越发恭敬,打发走了别的客人,连请伊璜进了三四重门,看见有女子往来,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将军作揖,请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来朝服,将军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干什么。数人将伊璜按在座位上,将军以参见父君的大礼向他朝拜。伊璜大惊,更加不解。将军换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记得那个举钟的乞儿了吗

 后来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场文字狱)中受株连,被收监,最终能够得以幸免,都是因为将军出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