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成语不是来自于扁鹊治病。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huang)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相传,春秋时期的晋景公因过度操劳而积劳成疾,生了场重病。这病可不轻,请遍了全国各地的名医来诊断,病情依旧没有好转。疾病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晋景公,让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成天愁眉不展。
这时,有个好消息传来,秦国有位医生,据说是个杏林高手,晋景公喜出望外,心想:纠缠自己多年的病也许可以治愈了!心一安,他这一晚竟睡得又熟又香。
睡熟了的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两个小孩子站在他身边,其中一个一脸慌张,抱着脑袋在地上打转,像个陀螺似的。另一个小孩子则不屑一顾地说道 :“哎,哎,哎,我们怕过什么神医吗?我们居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任何神医都没法对付咱们的。”
不久,神医便马不停蹄地到达晋国,为晋景公诊病。神医捋了捋胡须,叹了一口气,说道:“大王,您的疾病在身体里已不是一年两年了,现在越来越严重,病根已经到了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下,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也无济于事,我是束手无策了。”
听了神医的诊断,晋景公想起自己的梦,他没有责怪神医,反而让手下给他准备了一份厚礼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指的就是像晋景公这样,病情已经发展到无法医治的地步。有时也指事态非常严重,难以挽回和弥补了。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常会遇到这样的“顽疾”。遇到不懂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解决,不然就是给自己“挖坑”,最后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到考试时就真的是“病入膏肓”,回天无力了。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第2册(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读,极佳的亲子***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