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笔字有关的成语:
笔枪纸弹、笔墨纸砚、笔冢研穿、笔墨横姿、笔老墨秀、笔翰如流、笔酣墨饱、笔歌墨舞、笔底龙蛇、笔底春风、笔底超生、笔墨之林、笔削褒贬、笔头生花、笔走龙蛇、笔诛墨伐、笔下生花、笔下超生、笔大如椽、笔墨官司、笔耕砚田、笔饱墨酣、秉笔直书、笔扫千军、笔伐口诛、持橐簪笔、春秋笔法 等。
笔:汉语常用字 ,“聿”是“笔”的本字,最早见于甲骨文,读作bǐ,其本义为手握由竹管和兽毛制成的软性书写工具书写,后引申指书写、书画作品、汉字的笔画、文件数量等。
字源演变:笔,会意兼形声字。“聿”是“笔”(繁体)的本字,聿的甲骨文(如图)=(半个“竹”字,一小截竹管)+(又,抓持)。
金文(如图)承续甲骨文字形。笔,从竹从聿,聿亦声,表示手持末端撮兽毛的竹管在写字。持“竹”的会意字,表示笔字本义与聿有关且表音,笔与聿并物韵。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广韵》:鄙密切。《韵会》:逼密切。《正韵》:壁吉切,并音必。《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卽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蒙恬造笔,卽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眞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属。
又笔星。《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
又花名。《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
又《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
又作〈?/尹〉。见《汉戚伯樊毅?》。
又《严欣?》作〈八/尹〉,见《举要》。《集韵》或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