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机巧联的机巧联创作浅谈

机巧联的机巧联创作浅谈

⊙创作主旨

和其他对联一样,机巧联创作也应当首先以表达主体的某种思想、情感和意志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其表达形式比较“特殊”而已。其中不免有些游戏之作,但若是单纯为机关而机关,为求巧而造巧,字面上看去不知所云,便失却了对联创作的初衷,实际上是弄巧成拙,是为“伪技巧”也!下面两例比较典型。

ps山大王大山;

钱塘江桥,五行缺火。

正所谓“言为心声”,形式为内容服务。任何文学创作都源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网络对联,尤其是机巧联的创作更是如此。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彩,因而由此产生的人的主体思想、情感也随之愈来愈丰富多彩:单纯依靠严格以对联规则、韵律为基础的“诗联”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了。那么为了满足表达那些复杂、微妙且富于变化的情感的需要便出现了这种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突破对联常规,甚至看上去根本不象对联的“机巧联”。从这个意义上讲,技巧联乃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上联:袁世凯

下联:中国人民

[从对联概念的界定上理解,一副对联,首先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但正是为了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需要,而出现了这种本不是对联的“怪联”。类似的还有将横着写的“生”字与“死”字相对的“言志联”(意思是说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网联界经常将“机巧联”同“意境联”相对称,在下以为,一副成功的机巧联是决不能失去一定意境的,其机巧则最好与对联融为一体,运用于无形(否则便偏离了对联创作主旨,变成伪技巧了)。下面一例寓意之深刻立现。

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在这里我觉得将那种传统的对联创作称为“诗联”(或者“律联”)似乎更为合适些。因为从对联的“生成学”上来讲,对联是诗词创作的“逻辑分离”。原始意义上的对联,应当是从律诗当中摘出来的,又可以复归于诗。而机巧联的出现,则脱离了“诗”的局限,将对联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

那么与“诗联”相比,从表达方式上讲前者侧重于“文学”手法(PS: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机巧联则侧重于“用字”手法(PS:字联、针顶、回文等等),那么欣赏的时候,前者所运用的往往是文学审美;很显然,欣赏机巧联的时候单纯依靠文学审美却是不够了,似乎更需要一种智力在里面,权称作“智慧审美”吧。

PS:烟锁池塘柳;

烟沿艳檐掩燕眼,霖临邻林淋麟鳞

从创作题材内容上讲,前者“咏物”(包括自然风景、花草树木、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等等),自然气息较多(PS: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机巧联或戏虐、或讽喻、或诙谐,则侧重于“言志”(包括人的各种思想情感、心理活动,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某些哲理等等),人文社会氛围浓厚。

上联:船漏漏满锅漏干

下联:灯吹吹灭火吹燃;

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下联: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一般来说“人事”这种[活]的东西远比“自然”那些[静]的东西复杂的多,而且又富于变化,因而这样的任务也自然落在机巧联身上了。可见“诗联”与“机巧联”,二者应当属于“常和变”、“正与奇”的关系。一般地说,定数与变数是对立统一的。也正是由于机巧联之“变”,方使对联创作伴随人的活跃思维而兴奋起来。

⊙创作形式

“技巧对”形式上的多样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常见的诸如析字、嵌字、谐音、双关、回文、用典等等,这些无穷变化同时也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下面就我熟知的技巧形式分类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字联的分、拆、增、缺揭示了汉字的神秘与奥妙。有一嬉闹网友曾以“静湖朗望,有胭脂悄脸胜朦胧月”之出句轻描淡写地将我难倒。此联之高妙不在于同旁的技巧,而是将这种技巧暗藏于一句通顺、自然而美妙的诗句之中。由此可见,技巧对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运技巧于无形,甚至使人丝毫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此种境界尤其不容易达到。有联友曾以出句“朱子一生养八牛,八头牛吃谷,八口人乞谷”而独步自建15,无人能对。现观此联,拆字技巧运用的相当纯熟,意思似乎也能说的通,难度颇大,然而这种技巧过于外露,意境上已落下乘。下面看几个成功的例子:

PS:

出句:人言不知,矢口否认

出句:人登山则仙,人落谷则俗

出句:四目望三川,广大至千里

出句:达金顶可遇高人

这几比出句意境上皆入情入理,字的拆析亦巧妙自然,堪称字联中的上乘之作,不作分析。

其二,嵌字技巧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其运用不仅是对丰富的汉语词汇的一种综合性展示,同时又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嵌字的范围很大,诸如人名、地名、词牌、中药名、成语、俗语等等,同时往往附以双关、用典之技巧,使得对子在内涵上更为丰富,同时其讽喻功能也是最独到的。

大凡嵌字一类,对句一般要求地名对地名、人名对人名,词牌对词牌,中药对中药,凡此种种。为了讲求技巧之工稳,同种名称不合适时,是可以寻求他类的,比如以人名对地名,以中药对词牌等等,同一出句中如果是多地名或多人名,对句则不宜混用了。同时嵌字联中可以将谐音当成一种机关(谐音属虚),但也不能虚实(地名乃专有名词,属实)混用。

PS:

出句:黑海白海红海黄海泗水以色列(连淋一夜)

对句:南京北京东京西京诸城方向盘(黑鹰)

出句:仙游神户佛得角 问平安难道都灵?(连淋一夜)

弊人对句中“方向盘”同前面的地名混用了。联友出句中,将“难道”谐音“南道”也当成一重技巧(作为地名),属于虚实混用,这在嵌字当中都是应该避免的。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PS:

出句:洛阳纸贵,长安米贵,东都西都东西都贵

出句:吴刚挥斧,能得多少月薪

出句:射九日得旭日升

技巧对子之巧,往往表现为多重技巧的综合运用,而这种运用绝大部分都属于嵌字联的范畴。为何会这样呢?其原因就在于嵌字之“嵌”这一独特作用。乍一看,歌者的出句同传统联句“东西当铺当东西”似乎没什么两样,当你着手试对的时候就会发现,此句同时嵌了两个典故,还有一个“多音转意字”。歪嘴念经的出句乃由民间故事化来,其“月薪”镶嵌之双关妙意,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本人拙句乃拆字兼嵌商标名称。不难看出,嵌字联的包容性是最大的,因而意境也就变得最精彩,难度也最大。天涯出现过一个弄巧成拙的例子:

上联:蟹眼生花烹雀舌

下联:鼠须带草写蝇头

据说“蟹眼”、“雀舌”乃古代对于好茶的代称;“鼠须”、“蝇头”乃书法的代称。现在看来,这种代称嵌字想不让人产生误解都是困难的。所以好的嵌字联,决非单纯嵌字技巧的堆砌。

2.1谜语、歇后联

PS:

出句:枫笺题诗叶倩文

出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公孙策

拙作嵌的是人名,联系前后文有一种猜谜、歇后的因果味道。从类别来讲,这种联亦当属嵌字技巧,同时也包含着浓厚的智慧审美在里面。至于个中滋味请诸君参考顽石斋之《灯谜入联析》,恕不赘述。

2.2关于“嵌字”、“集句”与“无情对”的关系。集句联往往是择取两首各自独立的诗中的两句诗联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副对子,其上下联句不但要求工整,同时意思必须相关。那么总体上看,这属于“嵌句”了,它突破了只嵌词汇的界限,我习惯于将其视为嵌字技巧的延伸。随着对联自身的不断发展,它还能反过来对现实生活之价值有所评价,于是乎诸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一类的对子就出现了。我一说大家都会明白,这都是典型的“无情对”。乍一看,似乎象集句联,细一看则不然。无情对之所以“无情”,关键在于“对句”上。对句不仅仅是一句通顺的话,或俗语,或成语,或谚语,哪怕是一句非常普通平常的话,而且还要求字字工对,对句与出句句意无关。可见,无情对不是普通的集句,而应当属于一种特殊的集句了。可以说,“无情对”的出现,是对联创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个里程碑。

[顺便说一句:其实无情对所要求的“字字工对”的说法是不妥的。个人以为上下相对应当以“词素”作为最基本的单位。那么词素就有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名称、一句话,如此等等。无情对的要求其实是将出句中的每个字当作一个独立的“词素”来对待的,也恰恰因为如此,其对句才会妙趣横生。如果说“字字工对”,那就显然违背了对联的基本原则。]

其三,双关——汉语的奇与变。双关意的产生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为谐音,一为词义,后者主要靠特定的语境来辨别。关于谐音,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来看看后一种情况:嵌字双关及其与“歧义联”的关系。

PS:

出句:寸土方丈许

出句:鱼虾皆水货

两个出句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由于“句读”之不同造成的(寸土/方丈/许;寸土/方/丈许),后者因一词多意(歧义)造成,包括歪嘴念经之“月薪”出句也属于这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能造成“双关”对。

PS:

出句:电话传情言而无信

对句:淋浴洗澡首当其冲

言而无信、首当其冲在对子中都属于“成语别解”的嵌字范畴。成语别解其实就是一种“歧义”。我们必须看到:对子中的成语只能按照“别解”来对待和理解,否则,如果我们将其本意还原的话,句意则不通了。这就是“歧义联”,并非双关了。再看几个常见的例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PS:

出句: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

出句: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

如果为了求巧而硬造“双关”意,联句必然会弄巧成拙。

PS:

出句:新生望满月

出句时我将此句至少引伸了三层意思,然而这种技巧如同天涯那则笑话一样,完全成了单纯一种技巧的堆砌而已,毫无实际意义,属于“伪技巧”之列。

其四,哲意联。哲意联的出现,突破了过去楹联主动创作仅仅局限于形式的窠臼,而是主要从内容和意境上作文章。如果说“双关对”只是在知识层面展现传统文化的话,那么,哲意联的创作已经深入到文化思维的深层内容了。大家所熟悉的“矛盾联”、“禅机联”及部分白话、隐切等皆属此范畴。

PS:

出句:清莲出泥棹

出句:拔河比赛,以退为进

这两个出句属于典型的矛盾哲意。咖啡的出句取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之典,这种思维恰恰与“近墨者黑”的思维截然相反。蕴涵逆境成才、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在事物发展中之决定性作用的深刻哲理。飞扬的出句别出心裁,以特定环境中的成语“以退为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方法论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胸襟巧妙结合,生动形象地阐述人生哲理,乃哲意联中的佳作。再看一组例子:

PS:

出句:蝉道通幽可曾知了

出句:和尚诵经木鱼苦

出句:一苇焉能普渡

这几句属于禅机联。山涛出句以谐音、同意复指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向修行者发问:普普通通的一句问话竟然可以这样表达,充分展示了禅道之博大精深,堪与传统出句“蝉鸣/禅明”之技巧媲美。“木鱼”出句立意在于反讽出家人修道拘泥于形式。“一苇”出句用了达摩渡江典故,以“一”与“普”的矛盾对比体现佛法之无边无量,与古诗句“蝉噪林愈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PS:

出句:色寒三春暖

出句:大丈夫能屈能伸

很明显,这两个出句乃彻头彻尾的哲意联,不难发现,它们同时也属于“隐切”的范畴。所以,机巧联之巧,不仅仅会有多重技巧的同时使用,往往还会表现为多重技巧的交叉。但这种“交叉”并非出现了一种新的技巧,只是由于分类的角度、标准之不同而再所难免。所以21世纪的技巧对的名称及分类也只是相对的,大多只是遵从人们的创作习惯罢了。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谈谈关于“禅机联”与“佛联”的关系。佛联往往指那些蕴涵了佛门典故、思想、道理等等的对联。因而首先“佛联”不一定就是机巧联,很多佛联往往会以“诗联”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中提在名塔古刹上的实用佛联更是比比皆是了。但是为了表达佛门思维的需要,他们便不得不采用技巧的形式。因而对联之中往往蕴涵一些禅机在里面(而禅机本身就属于一种哲意联)。所以依在下看来,“禅机联”乃“哲意联”与“佛联”的交叉,这又是一个因分类角度不同而造成概念交叉的例子。

最后,想借机谈谈流行的“玻璃对”。严格的玻璃对定义,应该首先是回文联,同时句中的每个字都必须是“轴对称”的,只有这样,我们将其写在玻璃上方能实现“正看、反看”都一样的效果,比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山大王大山”。也就是说,“玻璃对”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回文联。很多联友往往曲解了他的本意,只注意了“对称字”,而忽视了联的回文,严格来说这不应该属于“玻璃对”的范畴,充其量只是个“玻璃字联”而已。比方说那16擂的出句:

出句:青燕弄云,金兰竞萃,百里春光开美景

可以说,玻璃对的出现,是对联主动创作过程中又一个里程碑。不过,若是过于钻究这种低级技巧的话,会适得其反,丢掉了创作的主旨,必然会走向“伪技巧”的岔道上去。此外,机巧联还包括隐切、诗钟等形式,其创作需要不断的积累、总结方能得心应手,因在下涉猎有限,另有联友专门论述,余对此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