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下一句是:之其所哀矜而辟。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人们会对他所畏惧、敬畏的人产生偏见。
赵高是秦朝的宰相,在项羽打击秦国时想趁机谋乱,怕各位大臣不服,就先设法试探一下。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或沉默,或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指鹿为马”的来历。(《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于对赵高的畏惧,大臣们有三种选择,一沉默、二迎合、三反对。迎合的人虽然会获得赵高的赏识,但以后却用一生欺骗自己,把鹿当作马。反对的人虽然被杀了,但他却活的很真实,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害怕被陷害,沉默也是一种选择,为什么要迎合呢?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第八》)
现在人们喜欢追捧名人,似乎只要是名人一切就都是好的、正确的,于是催生了一种经济模式——“爆炒名人模式”,即把一名普通人经过爆炒出锅,迅速回收爆炒成本,赚取他出名后的溢出价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无数的权威、大师、艺术家等,无奈的成为了一件商品,被媒体揭露以后才知道他们在欺骗众人。
韩国的造星工厂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众人因其闪耀的光环而敬佩他们,但自己的内心却已经失去了客观的判断,邪教组织也是利用了这一点,因之失财者有之,因之失身者有之。人们模糊了此“明人”非彼“名人”。
那么,这里是不是要否定畏敬呢?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所提倡的敬畏之心和本文曾子所提因敬畏而内心偏颇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两者的对象、对境不同。那么,如何能准确的分析、辨别对境,就需要个人要有智慧,要“明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