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本末倒置”。
本末倒置拼音是běn mò dào zhì ,意思是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出自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
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
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陆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陆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
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
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