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几何时:指过去没有多久。不能理解为“不知什么时候”——出处: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2.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之意)。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或不屑一顾”——出处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 《史记·魏世家》:“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
3. 不忍卒读:形容文章悲惨动人,重在悲。不能理解为“文章的好或坏”——出处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 不忍卒读 。
4.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不能理解为“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5. 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蒙受恩惠一样。不能理解为“***鸣”
——出处《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中“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身同感受。”
6. 雅俗***赏:指人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理解为“作品的雅俗”。——出处 明·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赏。”
7.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仿的法则。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8.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苛求完美。不能理解为“对人的责备”。
9. 差强人意:指勉强能使人满意。不能理解为“太差劲”——出处《后汉书·吴汉传》:“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还言方修战攻之具,乃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 若一敌国矣。’”
10. 不刊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的文章”——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11. 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出处萧统《祢衡〈鹦鹉赋>· 序》:“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
12. 耿耿于怀:形容有心事不能忘记。不能理解为“对人怀恨在心”——出处《诗经·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宋·文天祥《贺前人正》:“心绕贺星,遥指于轸中,拳拳公寿,雪立于门外,耿耿于怀。”
13.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不能理解为“冷得不能出声”。——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14. 具体而微: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不能理解为“事物具体而细小”——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15. 对簿公堂:指公堂上受审。不能理解为“告上法庭”——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16. 目光如炬:形容见识远大。不能理解为“目光炯炯有神”——出处《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17. 马革裹尸:形容军人战死沙场的无畏气概。不能理解为“因生活贫困,死后下葬很可怜”——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8. 久假不归:指长期节育借用而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休假在外不回家”——出处《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19. 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不能理解为“传播声音(空谷传声)——出处《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20. 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出处出自西汉扬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
21. 形影相吊:形容孤单,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同情者。不能理解为“彼此关系好,常相伴(形影不离)”——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五情傀赧。”
22. 望其项背:形容赶得上或比得上。不能理解为“赶不上或落在后面。” 前面常加否定词,如“难以望其项背”——出处清·汪琬《与周处士书》:“言论之超卓雄伟,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 汪琬
也。”
23.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24. 振聋发聩:比喻用文学语言唤醒糊涂的人。不能理解为“声音很大(震耳欲聋)”——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25.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26. 坐地分赃:赃,赃物。不亲自作案而坐等分取赃物——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还有独自无力,四五个合做伙计,一人出名做官,其余坐地分赃。”
27. 侧目而视:意为敢怒不敢言,形容拘谨畏惧的样子——出处《战国策·秦策一》“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
28. 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候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29. 噤若寒蝉:噤,闭口。寒蝉,寒天里不再鸣叫的蝉。比喻不敢说话。也指默不作声或没有声息——出 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30. 不(能)赞一词:赞,参与。指对完美的或不了解的事物不能提出 一点看法,意见——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31. 惨淡经营:本来是说作画之前的苦心构思,后来形容苦费心思谋划并从事某件事——出 处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32. 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出 处《礼记·儒行》:“程功积事,惟贤以尽达之。” 33. 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衷,决断。
34.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 “力行近乎仁。”
35. 奇文***赏:奇,美妙,奇异的文章***同欣赏,现多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出处晋·陶潜《移居》诗:“奇文***欣赏,疑义相与析。”
36. 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次风,十天下场雨。形容风调雨顺。——出 处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37.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懂得大道理的人。泛指见多识广,学问深厚的人。
38. 三人成虎:三人谣传有老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使人误假为真——出 处 《战国策·魏策二》《韩非子·内储说左上》
39. 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出 处《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40. 不名一文:名,占有。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人贫穷到了极点——出处:《史记·佞幸列传》:“(郑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41. 阳春白雪:不能理解为春天的雪,而是指高雅而不通俗的文艺作品。跟“下里巴人”相对——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42. 下里巴人: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指战国时楚地和蜀地交汇处的民间音乐,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43. 屡试不爽:屡,多次。爽,差错。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44. 名山事业: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多指著书立说——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45. 明日黄花:明日,重阳节后。黄花,菊花。重阳节过后的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也比喻过时的或没有意义的事物——出处①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②《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46.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已。也比喻乐曲高妙。又形容自然风光美好——出处《列子·汤问》,
47. 求田问舍:舍,房屋。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48. 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耍笔杆子。含贬义——出 处《隋书·王充传》:“明习法令,而舞弄文墨,高下其心。”
49. 大快人心(人心大快):快,指痛快。指决议、举动、结果完全符合人心,使人们非常痛快。多用于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打击的场合。作褒义用——出处《明史·余懋学传》:“如潘季驯之斥,大快人心,而犹累牍连章,为之申雪,是为欺罔。
50. 万人空巷:大家都从家里出来聚向一处,使街巷都空了。多用来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把所有的人都吸引来的盛况——出处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