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原诗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注解:
①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②乃:就。
③发生:萌发生长。
④潜: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⑤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赏析: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首联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巩县。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