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狼狈而逃:形容仓皇逃跑时不堪丑态的形象。贬义词,多指敌人逃跑。
传说狈是跟狼同类的野兽,前腿极短,行动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就不能行动,所以狼和狈经常合伙伤害牲畜。
2、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引证:元代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
例句:曹操军队在赤壁之战中被打得落荒而逃,损失惨重。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告诉人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扩展资料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写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话,所以我们不怕牛?害怕鹅。
第二部分(5-11自然段)记叙一件事:写我们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恶。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写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对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
写作特色
《牛和鹅》最大的写作特色是对比手法。
其一是牛和鹅的对比:题目上的对比。作者用“牛和鹅”作题目,对比明显,牛那么大,鹅那么小。
开篇就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文章结尾处对牛和鹅的态度发生180度的大转变:“我记住金奎叔的话,从此不再怕鹅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文章首尾对牛和鹅的态度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二是“我”和鹅的对比。
“我”在大公鹅面前却胆小如鼠,变成了窝囊的倒霉蛋,让人看了哑然失笑,而大公鹅在“我”面前趾高气昂。
其三是“我”和金奎叔的对比。
“我”在大公鹅面前是那么胆怯、害怕,几乎吓个半死。鹅在金奎叔面前是那么渺小,那么软弱,就像一个酒瓶子一样,随手一扔就抛得老远了。这样对比起来写,更突出了金奎叔的力大无比,突显了“我”的胆小软弱。
作者通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鲜明的对比中,牛的憨厚老实,鹅的欺软怕硬,“我”的胆小软弱,金奎叔的仗义出手、力大无比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