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怎么理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怎么理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

犹抱琵琶半遮面意思: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名句。原是描述琵琶女出来时的忸怩作态,后常常用来形容女子娇羞可爱的一面,更深层次又引申为态度不明确,遮遮盖盖,怕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琵琶行》(并序)全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并序)全文翻译: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

忽然繁弦急奏,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

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象撕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

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

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

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

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

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唱歌打拍子而敲碎,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

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随便便消渡。

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

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年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

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

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单守着空船头,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

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 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

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

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

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一年到头我没听到管弦之声。

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

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悲啼和猿猴的哀鸣。

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

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

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我弹奏一曲,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

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

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赏析

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作者简介

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会昌六年(846年)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