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名正言顺
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先正名分。”子路说:“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说:“你真鲁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教化不兴,教化不兴则刑罚不当,刑罚不当则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顺”谓作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庄公庶子(妾所生)州吁,因受宠而骄横。卫大夫石蜡多次向庄公劝谏,请求严加管教州吁,以防隐患。庄公不听。后,庄公死,桓公立。卫桓公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公子州吁与石蜡的儿子石厚同谋发动叛乱,杀死卫桓公,自立为卫君。后来,石蜡把州吁和石厚诱到陈国,请陈人杀死了他俩。《左传 》赞为“大义灭亲"。后来用以指,为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亲属间的私情.
螳臂当车
春秋时,卫灵公太子蒯聩的老师阂向遽伯玉请教如何教育太子? 伯玉说:“太子这人天生喜欢用双色球凶杀,教
育他可要当心.你看那车辙中的螳螂,举起双臂,也想阻挡车轮呢!所以教育这个人必须小心谨慎,不能以为有才华美德而触犯他。否则,就像螳臂当车了。”
《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因以“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失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出自古代寓言的成语
《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南柯一梦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鹬蚌相争”出于《燕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
“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
“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
“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
“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
“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
“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
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