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洲特色的灯
元宵节又名灯节,元宵节观灯是此节日的主要内容。
中原的习俗主要是放花灯,就是纸做灯。因满洲地区历史上森林很多,东部是草原,防火是第一位,所以满洲人古代不放花灯。
满洲人不放花灯的习俗延续到清朝,明朝的宫廷的放灯的。但清朝的宫廷不放灯。
明朝规定放灯十天,清朝不禁止汉族民间的花灯,但将放灯时间缩短到五天,“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要求尽量在正月十五这天放灯,目的也是有防火的考虑。
清朝尽量减少和灯有关的活动,但增加了很多新的娱乐活动。从元旦到元宵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所以过节的时候也非常热闹。
满洲人不放花灯,但有自己特色的灯。
1、冰灯
最有满洲民族特色的就是冰灯,自辽金时期女真人就有制作冰灯的习俗,目前世界一些地区组织冰雪艺术节,各国各民族的冰雪艺术是不同的,但其他民族主要的雪雕,从简单堆雪人发展起来用雪制作各种艺术品。唯独满洲的冰雪艺术与他们都不同,是冰雕,冰雕就是从最初的满洲冰灯发展起来的,目前哈尔滨一年一度举办的冰雪艺术节,主打的就是满洲冰雕。
2、蒸面灯
蒸面灯是满洲人发明的特有食物。就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上端有灯碗,灯身略细,底脚与灯碗口径一致,与古代陶豆相同。
此习俗还有占卜一年情况作用。因为一年十二个月,便制成十二个,每个灯碗的口沿处还捏出十二个不同数目的小锯齿。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而灯取出见凉变硬后,将苏油或麻籽油倒人灯碗,用一棉芯点燃。若发现哪个月份的灯芯亮,表示这个月有喜庆的事。
3、泥灯
也就是烧火判,据满族民俗学家赵书说,北京旗人到庙里看烧火判。所谓的“判儿”就是传说的阴曹地府的判官,在此“判儿”空心,用泥制成,约有一人多高的坐像。晚上在此判官肚内升火,使之五官七窍能喷火,火焰四射、通体通红、蔚为壮观。按照赵书先生所说,这应算泥灯,比汉族的纸灯也有防火效果。
4、玻璃灯
清朝的时候,满洲人引人西方制作玻璃技术,已经开始制作玻璃。满洲贵族用的玻璃,有进口和国产两种。满洲人最初利用玻璃制作了玻璃灯。
二、满洲特色灯谜
元宵节内容一大特色就是猜灯谜,上面说了元宵节一大特色就是制作各类灯,大家观赏。这些灯上还出有谜语,让大家猜,猜中的给予奖品。
满洲人也出了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灯谜。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谜题:满族公主拒进门 (打一成语)
谜底:格格不入
谜题:末将披重革,谒见默无语(满族先人古称)
谜底:靺鞨
谜题:雄心图关外(满族姓氏)
谜底:佟,即满洲八大姓之一的佟佳氏
谜题:虚立旌旄(满族特色服饰)
谜底:旗装
谜题:滥发奖钱不可取(满族节日)
谜底:颁金节
以上几个例子是现代满洲人用汉语出的与满洲民族有关的谜语,如果要纯民族特色,还有纯满语的谜语,具体可以参看《满语研究》1994年第1期吴雪娟的《满族谜语浅谈》,文章讲的都是纯满语的谜语,需要有一定满语功底的人才能猜中。
三、纪念笊篱姑姑女神
满洲人在正月十五这天有“请笊篱姑姑”的传统游戏活动。过去的笊篱都是细柳条剥皮编成。玩时把笊篱用白纸包上,上面画上擦胭抹眉的美丽少女,插上几朵花和系上彩带。少女手拿画有脸谱的笊篱,一些满族青少年或街坊邻居的青少年们,边唱边舞跟在少女后,模份着少女动作,尽兴方罢。元宵节里, 满洲人还有跳“笊篱姑姑舞”的习俗,
这些均来源于源与老罕王有关传说,相传当年老罕王被敌军追赶,到一河边,一女正在河边洗菜,她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老罕王过河。被满洲人奉为笊篱姑姑女神。自此,每年的正月十五,满洲人都以各种形式纪念笊篱姑姑女神。
四、走百病
满洲人历来把农历正月十五和十六看成吉祥的日子。所以这两天人们都会到外面(或野外)去走一走,叫“走百病”。
认为这一走可以走掉身上病殃和晦气,十五晚上可以成群结队去观灯,十六晚上,满洲青年,尤其是满洲姑娘,要由年轻媳妇领着成帮结伙地到邻近小河、池塘或井台旁的冰上卧倒并滚几下,叫“滚冰”。其目的是要滚掉身上的晦气和一些毛病。一些大龄男女青年的家长们,有意让他(她)们搬动一下荤油罐子,叫动婚(荤),借此希望他(她)们在新的一年婚姻有成。
现在满洲人在举办自己的体育盛会莫勒真的时候,有一项必不可少的体育运动有叫雪地走,其来源也是在过元宵节的时候,满族妇女穿花盆鞋在雪地或冰上走,其目的也是走百病,就是预示一年不得病。
北方一些地方也有走百病的习俗,但南方是无此习俗,说明北方一些地方很可能是受满洲人的习俗影响。因为中原古代女性都是小脚,不方便去走百病。再如果说出满洲人特有的“滚冰”和雪地走,估计要给她们吓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