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成语资料
读 音qiú tóng cún yì 图片(1):求同存异
英 文to put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so as to seek common ground;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释 义求:寻求;存:保留;异:不同的。找出***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用 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大同小异 反义词求全责备 [1]
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同点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异。” 图片(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发言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同的命运、面临***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2] 故事 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的创新,万隆会议的精神最终导致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求同存异不是目的,而是为大家的***同目标服务的,求同存异之后要做什么是最重要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指出,亚非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殖民主义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并没有结束,经济上还很落后,因此这一地区的国家不仅要求政治上的独立,同时还要求经济上的独立,改变经济落后面貌,争取完全独立。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亚非国家之间就应该求同存异,不要因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的会议 。
内容
同:遭遇相同,面临问题相同。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意义 “求同存异”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2] 注释 万隆精神:是指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2] 同:指的是有***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的任务。[3] 异:指的是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3]
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正音异:不能读作“yí”。 辨形异:不能写作“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