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武陵春诗四字成语

武陵春诗四字成语

1. 武陵春诗句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

2. 武陵春诗句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

3. 含有四字词的诗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

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

苏鳞《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近水楼台

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

曹植《白马篇》捐躲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视死如归

陶渊明《移居》奇文***欣赏,疑义相与析。----奇文***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4. 武陵春的诗句理解

“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再联系下下文,“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

5. 《武陵春》赏析诗句

赏析:李清照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于一一三四年冬到达金华(在今浙江省),寄居在那里。这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去世六年。她自己也已五十一岁了。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身飘泊,使她满腔愁苦。俗话说,触景生情。她目睹残春,百感交集,愁绪满怀。这首词集中地反映了她的这种心情。 一元一国学网

第一句写风把花都吹落了。但她并没有直接地说风吹花落,而是说,风刮过了又停下来,地上的尘土很香。尘土为什么香呢?“花已尽”,枝头的花朵已经被风吹得掉光了。从这里我们知道,尘香是落花满地造成的。这一句用落花点出了春晚,又远远不限于写景。一个“香”字,一个“尽”字,清楚地透露了作者对落花的惋惜,这也是对春残的惋惜。对于这种景色,如果一个人很粗心,或者正在高兴,往往会不去注意,而作者偏偏很敏感地把它抓住了,这又表现了她情感的细腻和心情的难过。果然,“日晚倦梳头”,本来早晨一起床就该及时梳妆的,可是现在,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她还没有心思梳头。问题就出在“物是人非”,景色还同样是从前见过的景色,而她自己却已经不同于过去了:她已经年老体衰,失去了相知相爱的丈夫,也失去了珍藏的金石书画,失去了往日宁静的生活。看看现在,想想过去,这就勾起了藏在内心深处的哀愁。所以她要“事事休”。“休”,是罢休的意思。她心情极坏,什么事也不想作。她不再有过去那种兴致,已被悲伤压倒了。她也不是象有些伤心人那样,一边诉说,一边流泪;而是话还没有出口,泪水就先夺眶而出。这就更加显出她伤心的程度不比寻常。 一元一国学网

从首句写到“泪先流”,好象已经把她的难过心情写到了极点,再没有什么好写的了。然而,不。“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是金华的一条河,当时是风景优美的游览区。“拟”,打算。作者没有简单地按照一条直线写下去,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她要去排遣愁思。这两句是写她的心理活动:听说双溪那里春意依然很浓,也曾打算到那里去划船解闷。这仅仅是她的一个念头,并没有真的去划船。因为随之而生的另一个想法,又打消了她的这个念头。那就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舴艋[zéměng]”,古时的一种小船。愁苦是会使人的心情感到沉重的。作者由这种心理上愁苦的沉重感,联想到愁也会象物质那样具有重量,似乎是愁越深,重量也就会越大。因此她担心,小小的船儿,怎么能载得动她心中那么沉重的愁呢! 一元一国学网

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不能称一称它的斤两。作者却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只恐”、“舴艋舟”、“载不动”的心理刻画,在读者眼里把小船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秤盆,而她的愁是这个秤盘所承托不住的,这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愁苦的巨大份量,收到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的艺术效果。 一元一国学网

李清照和李煜一样,都是善于写愁的。这首《武陵春》也是她写愁较为成功的一首。特别是词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几句,最为人们传诵。这里所使用的形象化的手法,和表现出的艺术创造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元一国学网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元一国学网

这首词是李清照逃难到南方,死了丈夫,饱尝了人生的苦难之后,在晚年写的。词中表现了她在一个秋日的黄昏的寂寞感伤的心情。 一元一国学网

上片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领起。这前人未曾用过的一连七组叠字,有如重笔浓墨,为全词奠定了异常感伤的基调。十四个字一泻而出,其实分成三个层次。“寻寻觅觅”是说她在四顾张望、若有所寻。觅[mì]也是寻。把寻和觅连用又加以重叠,是为了强调她在不断地张望。她在寻找什么?这儿没有说。读完全词我们可以体会到,她是因为感情无所寄托,希图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张望的结果呢?没有人迹,没有温暖,也没有生机;有的只是冷落的环境,萧条的秋色。总之,只是一片“冷冷清清”。这里再次使用叠字,使人感到冷清得很。“凄凄惨惨戚戚”是一片冷清在她心中引起的反响。凄凄,形容悲伤。惨惨,形容心中忧郁。戚戚[qī]是愁苦难忍的样子。集中了三组形容悲伤的词来描写她的心情,可见她难过的程度的不同一般了。 一元一国

6. 出自古诗的四字词语或成语有哪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心有灵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行路难》李白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第》孟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海角寻思遍——无穷无尽、天涯海角《踏沙行》 晏殊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春日》朱熹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柔情似水《鹊桥仙》秦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水调歌头》苏东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浣溪沙》 晏殊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千淘万漉《浪淘沙》 刘禹锡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物是人非《武陵春》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