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查询 -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什么意思?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什么意思?

直译:相互交往于无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帮助于没有互相帮助之中。

解释: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本文是《庄子》一书中的一篇,《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赏析:

一、关于“真人”与“大道自然”

庄子的心中始终怀念那个完美的古代社会,所以庄子是尚古的,也只有在那样的时代才能出现真正悟道的“真人”。

在《大宗师》中,庄子用排比的句式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真人”的形象(也有人认为这几段描写真人的排比句为后人所添,并非出自庄子之笔)。那么庄子眼中的“真人”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气象风度呢?庄子认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所谓“不逆寡”,即不对毫无征兆的事情妄下推断。而且,古代的真人虚怀若谷,从不妄自尊大。“不谟士”更能体现出、真人的出世形象。

他们不会因为诸事顺利就自鸣得意,更不会因为错过机会而沮丧不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才能将自己化入自然之中、大道之中,达到道体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们看到的真人便具备了“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的能力。

古代的真人,面对生死,更是表现出了达观的态度。“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新,其入不距。”不因生命的降临而喜悦,同样也不会面对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恐惧。他们就像是世间的风一样无拘无束,飘然而来,翩然而去。

他们“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应该是顺应大道与自然的,而不是对之施加外力或是企图改变什么。

因此,真人往往因心中能忘怀一切而使自己显得格外的泰然寂静,“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真人能够让自己的喜怒变化像四季交替一样自然而然,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本真性情,一切都是发自内心、顺乎自然的。

二、关于“畸人”与“死生”

在庄子笔下,经常出现一些“畸人”的形象。“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畸人”不但在形体外貌上异于常人,而且他们看待人生的方式态度也是异乎常人的,但却趋于自然大道。在《大宗师》中,就出现了一系列外表丑陋、举止怪异的“畸人”形象。

像子舆、子来他们虽然因为身患重疾而致使自己的肢体发生扭曲、形象丑陋,却都保持着精神上的旷达无为。他们能够“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知死生存亡之一体”,把“生”、“死”当作一个整体,冲破了躯体外物的束缚,并最终忘却了生死,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

正因为“畸人”们已经通达了生死的本质,所以当子来生病了,“喘喘然将死”的时候,他自己却依然能做到坦然睡去,又自得地醒来。甚至当子桑户死去之后,孟子反与子琴张非但没有表露出丝毫的痛苦,反倒“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

在世人看来,他们的这种举动是有悖礼数的。然而对于像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早已逍遥于世俗之外,生活在自然无为的境界之中,一切有关礼俗的东西都只能成为他们逍遥世外的羁绊和累赘。

所以当子桑户死去之后,他的朋友反倒认为死亡能够使人返归本真,并为子桑户的死感到高兴。

三、关于“道”与“修道”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大多都体现出道家的思想;而在《大宗师》篇中,有一段话被认为是庄子道论的总纲。

这段话是“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这段话中,庄子揭示出了道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宇宙间万物生发的原因与法则,但道却是无形、无迹可寻的。在这段话中,体现出庄子对于如何“得、道”的看法,即“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可以心传却不可以口头传授的,是可以用心得到却无法用眼睛看见的。

百度百科——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