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什么什么瞒成语:欺上瞒下
拓展知识:
欺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说假话,一种是说一部分真话。虽然都是欺骗,但是自我的感觉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诚实而善良的人,但是诚实和善良很多时候往往不能兼得。
这时候“善意的谎言”出现了,为了你的善良你不得不撒谎。但是谎言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会反向影响着你——你对谎言开始失去了警惕。从小谎,变成大谎,最后不但失去了诚实,也慢慢失去了善良。
于是,有人想要在诚实和善良之间取一个平衡——我不撒谎,但是我选择隐藏一部分事实。比如顾左右而言他,比如模糊问题,比如转移话题,只要语言技巧足够的灵活,那你就可以依然保持真诚,还能保留善良。
当然,开头也说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欺骗。再说说那个听者,这两种欺骗,对于听的人有什么区别呢?直接说谎,这个谎话就可以被人拿出来,任何人只要了解这一个事实就可以马上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在说谎。
这个判断成本非常低,人人都可以做到,因为谎言和事实相悖。所以说谎其实风险特别大,而且越是公众人物,风险越大,因为越容易被拆穿。但是反过来,当你用部分事实,或者刻意改变看待事实的视角来误导他人,反而非常安全。
因为用事实去误导一下,别人想要判断你这是误导,就必须做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行。每一个真相背后的事实,有时候是极其复杂的,更不用说一个事实背后千奇百怪的立场了。
就像《奇葩说》一样,有时候说的就是一个事实,但是立场不一样,对错就不一样,你不仅需要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还需要站在相应的立场,才能真正的判断对方是否在欺骗。
是否在主观的,刻意的欺骗,而不是他自己的立场里,真实的想法。问题就在这里,很少会有人愿意去核实事实,就算同在互联网上,都很少有人去微博,为百度了解一下更多的事实,更不要说去用同理心,了解他人的立场。
这就是导致“被人误导”成为了社会的常态。我们再被身边朋友的叙事所误导着,我们也在被微博里残缺不全的事实所误导着,更在为政客和广告的断章取义所误导着。不过,以前我们没得选,成本高得出奇——你并没有获得真相的来源。
但是现在不一样,有人做出了维基百科,有人做出了百度,还有人出了超级大广场——微博,不仅仅信息全了,分辨信息的逻辑也更多了,互联网给了你见识更大世界,更高天地的机会。有了这些,你还愿意在有限的事实里,被误导,被欺骗么?
还是说做一个愿意独立思考,愿意追求真相,愿意还原现实的人呢?你可以去各个渠道找找更多的信息,也可以用更高的视角去验证一边对方的逻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不被欺骗”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