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惑俗意思是欺骗世人,破坏习俗。
欺世惑俗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行举止违背了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或者真理原则,欺骗了世人,误导了社会风气。也可以用来批评某种思想、行为或者现象对于社会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1、世间的人;一般的人。
2、指未出家的世俗之人,与“僧侣”相对。
这个成语出自郭沫若的《惠施的思想与性格》:“在思想革命的时期,一种学论初出世时,谁不受人非难,被诋为非圣无法,离经畔道,欺世惑俗,乃至处于极刑。
欺骗:
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欺世惑俗的由来:
欺世惑俗: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荀子·荣辱》篇中的欺世盗名,原文为: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也,险莫大焉。这里的欺世盗名指的是有些人追求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地欺骗世人,盗取名誉。
在后来的使用中,欺世盗名”逐渐演变为欺世惑俗,意义也扩展到不仅仅指个人的行为,还可以用来批评某种思想、行为或者现象对于社会的危害和负面影响。
这个成语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例如,在明朝时期,一些文人学士就曾经批评当时的文风过于浮夸、虚伪,称之为“欺世惑俗”。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公德、伦理道德或者真理原则的言行举止。
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不诚实、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和现象,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得做出违背良心和正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