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行近乎仁是孟子的观点。
语自《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孟子认为美的人必须具有仁义道德的内在品质,并表现充盈于外在形式。在这里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个体人格中实现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着善,又超过了善,从而深刻地发展了孔子的关于美与善的内在一致性的思想。
力行近乎仁:《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仁爱,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也有解说:仁者爱人不能只是挂在嘴上的理论,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小事中,按照“仁爱”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只要努力践行了,就可以越来越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了。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参见“人物争议表字”目录),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