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易学主要有义理易学和象数易学两大流派。
易学指的是人类对于占卜著作《易经》的研究成果,从汉朝开始,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易经》的经师,虽然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相同的,因此逐渐形成了易学。
《易经》所特具的象数和义理具有深刻的内涵,因此易学家在研究《易经》时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各种观点和多种流派,在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两大阵营。
义理易学属于广义的经学儒术范畴,目的是通过研究《易经》中的卦名、卦爻辞、卦爻象当中所蕴含的道德意义和价值理念以及哲学思想,意图对其进行深刻挖掘并对其进行延伸和发挥,因此更多的属于学术派别。在义理易学当中,魏时的王弼和宋代的程颐等人是主要代表人物。
象数易学更注重对《易经》中的卦象和卦变的研究,通过所理解的道理来推导人事吉凶,因此更多用于计算和占卜,和义理易学不同,象数易学更注重于《易经》的具体实践。象数易学发展到后来,更多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掐会算的高手,例如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等等。
关于《易经》的相关内容:
《易经》是古人为了预测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而作的占卜著作,其中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但是流传至今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一本。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由卦辞和爻辞组成,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传》主要包括十篇用于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易经》被称为诸经之首,是建立在阴阳二原论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运行规律进行论证和描述的,甚至可以精确到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易经》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把控,将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其中涉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众多领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