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文字是壮语,壮语是壮族人使用的一种语言。壮族有自己的古文字,即古壮文又称(方块壮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唐永淳元年(682年)澄洲(治所在今广西上林县)刺史韦敬办撰写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中,就有(夕+一)、(林+田)等字,这些已成为形、声、义统一的、结构固定的文字。到了宋代,土俗字的运用更加广泛,据范成大于淳熙二年(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
今姑记临桂数字。虽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音矮),不长也。同(音稳),坐于门中,稳也。(大+坐)(亦音稳),大坐亦稳也。(亻+小)(音袅),小儿也,(不+大)(音动),人瘦弱也。(不+生)(音终),人亡绝也。(石+打)(音腊),不能举足也。(女+大)(音大),女大及娣也。(石+山)(音磡),山石之岩窟也。闩月(音撺),门横关也。
扩展资料:
中国的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语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
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壮语的北部方言与贵州的布依语实际上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南部方言则与越南的岱依语和侬语高度相似,也可看作是同种语言的不同方言;海南的临高话与壮语有亲缘关系。
百度百科——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