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有闻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闻雷失箸
闻一知二
闻名遐迩
闻风远扬
闻名丧胆
闻所不闻
闻风而兴
闻风响应
闻风而逃
闻鸡起舞
闻一知十
闻风而动
闻风而起
闻声相思
闻噎废食
闻过则喜
闻所未闻
闻风远遁
闻融敦厚
闻风破胆
闻宠若惊
闻风而至
闻风丧胆
博闻多识
不闻不问
兵闻拙速
博闻强志
博闻强识
博闻辩言
博闻强记
传闻异辞
多闻强记
多闻阙疑
耳闻目击
耳闻眼见
耳闻眼睹
耳闻目见
耳闻目染
耳闻目览
耳闻目睹
耳闻则诵
寡闻少见
久闻大名
览闻辩见
名闻遐迩
洽闻强记
区闻陬见
声闻过情
望闻问切
饫闻厌见
喜闻乐见
腥闻在上
厌闻饫听
逸闻轶事
轶闻遗事
遗闻逸事
遗闻轶事
逸闻琐事
遗闻琐事
逸闻趣事
一闻千悟
异闻传说
有闻必录
朝闻夕死
朝闻夕改
传闻失实
方闻之士
名闻天下
洽闻博见
浅闻小见
声闻过实
謏闻之陋
謏闻浅说
饫闻厌见
朝闻夕没
尊闻行知
2. 关于尊重的四字词语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登崇俊良:登:举荐,推举;崇:尊崇,尊重;俊良:才智优秀的人。
推举尊重有才识的人。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奉如神明: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
奉若神明: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
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奉为圭璧:圭璧:玉器,指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尊重有价值的东西。奉为神明: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
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
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
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路柳墙花: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不被尊重的女子,指 *** 。
欺贫重富:欺:欺负。欺负贫穷的人,尊重富有的人。
墙花路草:比喻不被人尊重的女子。旧时指 *** 。
同“墙花路柳”。墙花路柳:墙边的花,路旁的柳。
比喻不被人尊重的女子。旧时指 *** 。
青眼相看:青眼:眼睛正视,黑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尊重或喜欢。形容以看得起的态度相待。
亦作“青眼相待”、“青眼待”。人间重晚晴:原指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三衅三沐: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三衅三浴: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三熏三沐: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
③比喻栽培,提携。三薰三沐: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
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浴三衅: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三浴三熏:浴:沐浴。
再三薰香、沐浴。表示以礼待人,对人尊重。
也表示郑重其事。三浴三薰: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
识才尊贤: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束身自重:束:约束;重:尊重,看重。
严格约束自己。斯文扫地: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斯文委地:犹斯文扫地。
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死狗扶不上墙:比喻不受别人尊重,不识抬举或没有培养前途。
王司敬民:王:君主;司:主持。君王主持国家的职责在于尊重老百姓。
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师。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口粥,一口饭,都应当想到来得不容易。劝告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折节下谋士:折节:屈己下人。降低和委曲自己,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折节下士: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折节下贤人:折节:屈己下人。降低和委曲自己,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尊年尚齿:年:年龄。尚:崇尚。
齿:岁数。指尊重老年人。
尊师贵道: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尊闻行知:尊:尊重。
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懂的道理。尊贤爱才:尊重和爱护有道德和才能的人。
尊贤爱物:尊敬贤才,爱护人民,指尊重知识,爱护人才。尊贤使能:尊重并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 行知精神是什么行知精神包括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陶行知真迹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到老,活到老。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