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哲学理论的名称问题

哲学理论的名称问题

所谓的二元论,是指用两个相对的范畴对世界或者各种事物进行划分、分类的思想派别,如物质与精神、唯物与唯心、善与恶、上帝与魔鬼范畴等。

柏拉图提出的二元论和植物二元论、摩尼教二元论的联系:都是二元论,即都是用两个相对范畴对事物进行划分。不同:用以划分事物的范畴不同。

关于的“形而上学”概念的用法:

公元前一世纪时,安德罗尼柯着手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时,在整理完了关于自然哲学的手稿即《物理学》(Phusike)之后,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据说当时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名字,于是只好称之为“ta mata ta 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诸卷”,希腊文的<ta meta ta physica>,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metaphysica>,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指探寻"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实在、实体、本体的学问)的概念相符合。 而亚里士多德在《Metaphusika》一书中的思想主要都是探讨实体的相关思想。于是Metaphusika逐渐与本体论(ontology)意思相同。所以Metaphusika=ontology。

汉语中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源于日语。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借用了《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以“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其第一次出现在1884年的日文《哲学词典》,后中国从日本引入这个翻译,于是形而上学就变成探究实体的一门学问的意思。1911年出版的汉语《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形而上学是就考究形而上之对象(即实在)对于考究形而下之对象(即现象)言”,就是这样用的。

1906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里将形而上学当成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当这本书被翻译成日语时,形而上学有了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反对的含义。1912年恩格斯的文章翻译成汉语,形而上学也被意指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1933年沈志远的《新哲学词典》和艾思奇1939年的《研究提纲》中,形而上学基本上是这样使用的。

所以可以这样看,形而上学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与“metaphysics”相对的追寻考究实体的学问,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法,即指与辩证法相对的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用法,第二者用法是马哲的主张。第二者用法在大陆大行其道,是因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其以强力让人接受这种用法。

所以不一定要将马克思主义里的形而上学看成是对真正形而上学的误解,将之当作两种用法作一区分就可以了。很多词都有多种用法,形而上学亦可。只不过由于政治教材的强大影响,老师又不作解释,所以让学生们容易误解形而上学只有一个意思,即孤立、静止、片面看待世界的方式。其实你只要明白这个词不只一种用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