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脐指因遭受极大损失而后悔不及。
出处
《春秋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杜预注:“若囓腹齐,喻不可及也。”汉扬雄《太玄赋》:“岂恃宠以冒灾兮,将噬脐之不及。”
唐元稹《青云驿》:“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唐·高彦休《唐阙史·卢相国指挥镇州事》:“一失其机,噬脐无及。”宋叶梦得《怀西山》诗:“平生几濡首,末路多噬脐。”
明刘基《杂诗》之三五:“盛年异欣戚,薄暮空噬脐。”明宋濂《勃尼国入贡记》:“虽欲噬脐,悔可及乎!”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二回:如若抗拒,真火焰昆冈,俱为齑粉,噬脐何及?李大钊《国民之薪胆》:“况徇虚名而受实祸,甘为日本效傀儡之勤劳,政府苟不慎审及此,异日噬脐,嗟何及哉!”
典源
《春秋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
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晋·杜预注:“若齧腹齐,喻不可及。”
噬脐的国语词典是:用嘴咬自己的肚脐,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比喻后悔已迟。汉.扬雄〈太玄赋〉:「岂_宠以冒灾兮,将噬脐之不及。」《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少正纂位之罚,徒使血污阙庭,生灵涂炭,彼时悔之亦噬脐矣。」也作「噬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