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奇葩大会汉语词典

奇葩大会汉语词典

随着肖骁成为新晋奇葩之王,第四季的《奇葩说》也正式收官。依然是一季24期的良心播出体量,再加上之前的第一季《奇葩大会》,“奇葩系列”的内容几乎覆盖了整个上半年。

但是必须承认,这一季似乎走得有些跌跌撞撞。导师的争议、奇葩新人的争议、老奇葩们的争议、话题的争议,走到第四季的这档王牌网综似乎遇到了一些需要自我迭代和自我消化的问题。也许,这是所有节目都会面对的困境,只不过《奇葩说》必须提早面对了。

我们都知道,当年《奇葩说》第一季的出现,几乎打醒了每一个对网综嗤之以鼻的人,让所有对网综不看好的人看到了网综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现象级”网综,也成为了众多网综竞相模仿的对象。

随着马东携团队出走创立米未传媒,《奇葩说》的发展也像一家融到资的创业公司一样,进入到了最好的发展阶段。如果说第二季是趁热上马,第三季则进入到一档节目最为成熟的阶段。但是创业公司势必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不断的选择,《奇葩说》也是一样,也必须面临着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集中爆发在了第四季。

但冷眼君认为,不管《奇葩说》出现了怎样的问题,都希望能一直做下去。就像罗振宇在多个场合力挺罗永浩一样,认为罗永浩是当今创业领域的一个神奇样本,《奇葩说》则是网综的一个创业样本,无论胜败、无论存在多久,都是节目制作和运营的一个绝佳案例,我们有责任让它走得更远。

其实说第四季集中爆发了一些问题,但是当冷眼君看完整季节目之后发现,问题确实有,但是很多问题也都在这一季节目内完成了迭代和消化,让网友对《奇葩说》建立了新的价值认知,这才是最重要的。

改变是必然,问题的出现也随之成为必然

马东曾在第四季开播之前说过,“我们可以承担因为主动改变而产生的代价,但是我们不允许由于不改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可见,走到第四季的《奇葩说》是米未主动寻求改变的结果,那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改变吧。

1、《奇葩来了》变《奇葩大会》

《奇葩来了》是当初为了给《奇葩说》挑选选手而开设的一档先导节目,但是尝试过一次之后,发现仅仅只是给《奇葩说》输送选手会让出口变小,同时大量有着鲜活感动和积极故事的选手即使故事表达非常好,但不适合辩论,也就只能放弃。于是《奇葩来了》变成了《奇葩大会》,变成了一档独立的先锋观点集合的节目。

但是这样的改变,观众还需要适应,还需要对这档节目的大逻辑以及与《奇葩说》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应。

以前的《奇葩来了》是单纯的晋级选人,现在除了选人,似乎更重要的是观点分享。但是网友会很容易用先前的判断标准去审视每一位上台的选手,能不能上《奇葩说》是他们第一思考的问题,而实际上能不能完整的进行个性表达才是《奇葩大会》的核心,至于能否登上《奇葩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所以,我们不仅看到了李开复、贾伟、李银河这样的人来做分享,也从这个节目里走出了第四季的优秀新奇葩傅首尔、臧鸿飞和刘楠。

《奇葩大会》第二季的招募已经启动,希望网友能够逐渐适应这档独立节目的价值所在,在冷眼君看来,《奇葩大会》是在试图建立新的表达场景,辩论是一种,而个人的故事与观点的分享也应该算一种。

2、导师阵容迎来最大改变

“马晓康”一直都是《奇葩说》标志性的导师阵容,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语言类节目里最佳的嘉宾组合了。但是,想要一直凑齐始终不那么顺利,第二季金星就顶替了高晓松。而随着马东本人对辩论这件事的钟爱,于是在第四季时,节目导师阵容迎来最大改变。主持人由何炅接替,马东、蔡康永与新晋导师张泉灵、罗振宇一起组成了全新的导师阵容。

除了人员发生了大的改变之外,在功能上也在进行改变。每一期节目都有两位导师会进入正反双方的阵营进行辩论,剩下的两位导师则延续先前的设置,做点评功能。

应该说,这样的一次调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挑战,准确的说就是如何去适应《奇葩说》固有语境的问题。

首先是何炅,当习惯控场的温暖型人设遇到一群奇葩的围攻时,何炅在初期显然是不适应的。尤其是节目标志性的花式广告也交由自己的时候,发现很难做到最好,中间一度把这部分的工作交还给了马东。另外,过去惯有的主持习惯似乎在这个节目场景里都不太好使,以前需要主持人去圆的场,可能在这里完全不需要。

至于张泉灵和罗振宇,应该说这两人的争议一直有。两个人最早都来自体制内,但目前一个是创业者一个是投资人,如何适应《奇葩说》的语境也成为了他们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但好在一季节目的时间够长,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人去适应和改变。何炅逐渐找到节目的话风之后,开始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从马东那里拿回了广告口播的内容。尤其是在整季的后半程,何老师开始彻底放飞自我,不仅轻松控全场,几乎在每一期开场的Minitalk部分都有超常发挥,让人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何炅。张泉灵和罗振宇也通过一季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罗振宇金句频出,这位互联网创业者和前电视行业从业人员,终于找到了自己在这档节目里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

3、什么才是真正的“下凡”辩论

其实这一季在规则上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导师可以“下凡”与辩手一起辩论。但是直到总决赛后的表演赛,冷眼君才依稀感受到了这种“下凡”的魅力。

一直以来,冷眼君都以为所谓的“下凡”,就是导师真正坐到辩手位置,不说像表演赛那样四位同时持方作为一个阵营,也得真的让“下凡”导师跟所挑选的持方辩手有一种团队感。但是在这之前,一直都是有些游离的感觉。

比如一开始的位置是在辩手席位旁边增加一个独立的席位,不参与辩论的两位导师留在何炅身边。但是从表达的过程来看,其实跟前几季,导师坐在主持人马东旁边进行点评区别不大。

后来,导演组又对此进行了调整,“下凡”的导师继续留在何炅身边,不参与辩论的两位导师则根据持方坐到二排中间位置。对于这一调整,相信导演组也是希望节目整体的节奏变得更加轻巧,让导师寻找到完全不同于在导师席严肃发言的状态。

但真正开始很刺激的带感,是在表演赛。为什么所有人说最后表演赛精彩,那是真的让导师有了辩论的感觉,同时也有了团队的概念。如果在初期,让“下凡”导师能够跟所在持方的选手有更多的交流和战术沟通,至少形成团队的感觉,会不会更好呢?

好在表演赛让网友看到了真正的“下凡”,必须说这一场很精彩,如果这是后续的一个规定场次设计的话,冷眼君还是很期待的。

新奇葩太少?但老奇葩也一直在成长

其实这是始终伴随《奇葩说》的一个问题,第一季大获成功之后,就有不少人担心后续的选手问题。诚然,这个节目的门槛不低,能够符合要求的人很难选。第四季节目,能被人记住的新奇葩寥寥可数,出现最多的就数先前提到的臧鸿飞、刘楠和傅首尔了。

但是有一点,作为一档做到第四季的节目,如果把四季节目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每一个常驻奇葩都是有明显成长的。

比如第四季的冠军肖骁,从第一季走到现在,终于打破了传统辩论选手垄断冠军的模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的辩论风格,高晓松也不遗余力的表扬肖骁的进步。再比如颜如晶的故事,对于辩论的热爱,对于决赛的恐惧,对于社交的害怕,通过一期一期的节目逐渐让人看到了更为丰富和真实的一个颜如晶,一个“害怕”上进的颜如晶。还有一如既往的姜思达,每次发言都能引来大家发自内心的***鸣。

我们会发现,虽然还是那些人,但是随着辩题的不同,还是能够挖掘出辩手身上全新的故事点的,而且每一个人都在成长,对待同一个问题也会因为阅历的增加而变得完全不一样。冷眼君觉得,这就是《奇葩说》的魅力。当然,也会产生一些不和谐的摩擦,但是这都不会影响节目内容本身。

最后,说到这一季的辩题设置,冷眼君发现这一季似乎更关注年轻人当下的困惑。比如“我没有上进心我有错吗?”“不靠谱的梦想该不该劝阻?”“父母提出住养老院要不要支持?”“被误会要不要澄清?”等等,这些辩题都让每一期的话题讨论变得更加靠近年轻人当下的困惑,冷眼君认为这也是这一季的亮点之一。

所以总的来讲,走到第四季的《奇葩说》进行了多处改变,也有不少网友对这些改变产生了质疑和争议,但是回归每一期辩论的过程后你会发现,节目依然还是好看的,核心的价值传递并没有丢。而且冷眼君一直认为,《奇葩说》这样的节目还是尽可能做下去吧,这个网综样本的价值,早已超出了节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