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你好~音韵学入门是有点难度,不要着急,耐着性子慢慢来就好。
教材方面,除了唐作藩先生的书,还可以参看胡安顺先生的《音韵学通论》,董同龢先生的《汉语音韵学》以及丁声树、李荣先生的《汉语音韵讲义》。另外还推荐一本稍微深一点的麦耘先生的《音韵学概论》。这些书不必每一本都从头到尾看过,因为很多内容大家都是一样的。互相参考,相互补充地去看。《中国音韵学研究》当然可以读,不过不必这么早。而且非常建议在读这本书之前先学一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知识。当然了,其实学音韵学本来也就应该学学历史语言学,比较推荐的书是徐通锵先生的《历史语言学》,吴安其先生也有一本《历史语言学》可以一同参考。
音韵学跟韵图分不开,所以还是要学一学等韵学。李新魁先生有一本《汉语等韵学》,应该是必须要看的。学等韵学当然要对照着韵图,所以李新魁先生的另一本书《韵镜校证》也是很有必要备着的。
音韵学难学,最难的地方是材料的陌生,书上讲某声某韵某等,搞得人一头雾水;而如果咱们一上来就跑去看韵书韵图,却又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怎么看。所以自己去做系联,做韵图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是在一个比较科学而且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有系统地去熟悉材料。只有经过了这个步骤,我们看书上讲的东西才不会觉得是天书。
上面说的这些书,都有电子版的,潇雪已经上传到了自己的百度网盘了~还有其他问题请补充~
上古音的东西还是要建立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现在上古音的研究众说纷纭,换一本书说法就可能不同。这些概念又都是清代人就提出来了的,一直以来都不断有学者丰富扩展,所以搞得很乱。
其实撇开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直接去理解王力先生的二十九或者三十部,并不是非常难。格局王力先生都已经配好了,就那张表,能不能转就看在表上的位置是不是接近。旁转就是同一列相邻的上下两行之间转,对转就是同一行左右转,旁对转就是先上下再左右。对着王力先生那张图一看,一开始之部到幽部的入声和阳声都是收舌根的,然后微部到歌部的韵尾都是收舌尖的,最后收双唇。所以要旁对转,自然韵尾就是同部位的了。
声母方面那些东西就更没什么意义了。说实在的潇雪也记不清,但总的原则就是看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部位相同的,除了鼻音要注意,其他基本都能互谐。发音方法相同的,发音部位如果相近,也基本能互谐。这是放得比较宽的标准,因为声母的争议一直都很大,个人觉得还是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的那几条原则比较好,可以参考。不过个人不大推荐在这个时候就去接触太多的上古音,因为争议太大,简直让人无所适从。一个复辅音大脑就直接要崩溃死机。呃,本来想说这些概念可以去查曹述敬先生的《音韵学辞典》的,结果潇雪自己查了下没查到……
好吧,偶然发现梧桐君也是北师的,古汉的教材应该是用王宁老师的那本《古代汉语》吧~讲到各种双声的时候,书上虽然用了王力先生的拟音,但是并没有说用的是王力先生在某本书里面的归类。《汉语史稿》虽然是把见组和影晓匣放在一起叫做喉音了,但这只是一个归类,他在《汉语语音史》里面也还是分了开来。王力先生这个归类和咱们教材上的归类并不一样。而王力先生的这个做法也正可以看出牙喉音的紧密联系。准双声、准旁纽大概是为了照顾到照二归精,照三归知的现象。不过说真的潇雪也不明白为什么又会跑出一个“照组”,太诡异了。当初看书的时候就没仔细看这一段,真心觉得这些名目没什么意思。只要知道舌音与齿音之间关系密切,问题也就不大了。因为这些东西还得结合具体的材料去理解体会。潇雪自己也是积累很少,所以没法说清楚,也举不出例证,惭愧~书上讲黄侃的照二归精照三归知那一段,还是有一些例证可以参考的。《汉语语音史》讲先秦声母的部分也有一些介绍可以参考。
电子书不知道为什么都没审核通过……要不梧桐君留个邮箱什么吧~历史语言学看英文原著自然是很好,能看懂当然更值得高兴。只不过考虑到我们是为了学音韵学嘛~所以看中国人写的,对音韵学更有启发,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