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是一种防止直接雷击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将高空的雷电引向自身,使之泻入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近200年来,避雷针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是谁在哪一年发明避雷针的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但许多文献资料中却未指明他是如何发明的,即使提到,也众说不一。不仅如此,有些科技史,物理学书籍则记载着富兰克林是最早提出设计建议或设想者。发明和首次应用者是捷克牧师、博物学家迪维什(1696~1763年)。例如,日本汤浅光朝编的《科学文化史年表》内记载着避雷针是富兰克林于1750年发明的。而日本伊俊太郎等编撰的《科学技术史词典》中的“避雷针”词条,却说富兰克林于1750年提出设计避雷针,写信告之英国友人。1752年法国科学院达利巴德(1703~1779年)制成、安装了避雷针,并引雷成功。同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安装了避雷针。
美国科学史学家卡里约(1859~1930年)所著《物理学史》对上述词典的达利巴德制成避雷针并引雷之说作了较详尽的描述,从中可知达利巴德并非制成、安装避雷针,仅是在1759年5月10日,在靠近巴黎的马利进行过如下高空引雷实验:用1根高40英尺、底部绝缘的铁竿竖立在小桌上,当出现雷云时,经过训练的信鸽嘴含黄铜丝飞近铁竿,随后出现了电火花并发生“噼啪”声。达利巴德说:富兰克林的设想已不是猜测,它在这里已变成事实。一个星期后,在巴黎的德洛尔以99英尺的铁竿重复了这样的实验。可是富兰克林认为达利巴德和德洛尔在巴黎的引雷实验,铁竿并未伸入云层,不相信铁竿是由于高空闪电而带电,因而他在费城郊区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闻名世界的风筝实验,才证实了与地电一样,雷电确是一种电现象。至于《科学技术史》中提到富兰克林于1752年在费城安装避雷针之说,似不可信。
荷兰两位科学史教授费伯斯(1900~?)和狄克斯特霍伊斯(1892~?)合著的《科学技术史》一收中指出: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于1752年首次由达利巴德在法国马利镇进行表演,富兰克林本人在1752年7月又做了风筝实验表演。这意味着富兰克林在1752年前就已发明了避雷针。显而易见,书中是指富兰克林于1750年提出采用避雷针防止直接雷击的设想或建议而已,却被误认为发明了。
美国卡约里在《物理学史词典》中还提到富兰克林采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在1754年被捷克普林迪茨地方的牧师迪维什第一项实现。富兰克林于1760年在费城一座大楼上竖立起一根避雷针,沃德森于1762年在英国安装了第一根避雷针。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上却记载富兰克林于1750年提出用避雷针防雷的建议,1752年首先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
查阅一些其他物理学史等著作,大多提到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是在他进行著名的风筝实验的次年,即1753年。
1954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纪念迪维什发明避雷针200周年。这套邮票***2枚,面值分别为30赫勒和75赫勒。图案都以迪维什的半身像为主图,背景就是他发明的避雷针,其结构设计成树枝状,通过铁链和大地相连接。这套邮票发行表明,迪维什发明了避雷针。
综上所述,有关文献资料对避雷针的发明者和发明年份之说大相径庭。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间,有1750,1752,1753年等不同记载,其中有的很明显把设计或建议和发明等同起来,混淆不清。最为可信的史实应该是:富兰克林最早提出(1750年)提出避雷针的设想(建议),并于风筝实验后的次年(1753年)发明避雷针;捷克迪维什于1754年发明避雷针并安装使用。其实,据《淮南子》记载。我国早在三国和南北朝(公元3~6世纪)时代的建筑物就已有“避雷室”的设置。唐代(618~907年)一些建筑物上设置的动物状瓦饰,也是兼作避雷之用的。古塔上的尖端往往涂上一层金属膜,那直达地下的塔心桩是采用容易导电的材料,塔心桩下端又有贮藏金属的“龙窟”,这就构成为避雷装置。宋代(960~1297年)及以后建成的高大殿宇,常有“雷公柱”等设施,起到了避雷作用。
清代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旅行家戴马甘兰曾到我国游历。回国后,于1688年(清康熙27年)撰写出版了一本游记《中国新事》其中记载着:“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扬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出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铁丝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这与近现代的避雷针又何其相似!细加推究,不言而喻,发明避雷针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