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为要讲一篇饱含愁绪的诗文,为了更深入理解诗文中的愁思,我收集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愁文”。品读着这些抒写离愁别绪和爱恨情愁的诗词,总是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长叹——万里悲情愁做客,千古愁绪断人肠。
当我们辗转难眠,和这些“古人愁不尽,留与后人愁”的诗词进行交流,更容易获得情感的***鸣和精神的寄托。
下面我就来盘点盘点这些旷世愁苦的诗词。
陆游和唐婉喜结良缘,小两口伉俪情深,和如琴瑟,可是由于陆母的棒打鸳鸯,两人被活活拆散了。
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沈园邂逅已经别嫁的前妻,唐婉仍遣人送酒肴以致意。
这时的陆游想起往昔夫妻二人***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而怅恨不已。由于“东风恶”,致使“欢情薄”,时光一去不复返,纵有满腔深情也“锦书难托”。
从“红酥手”到“人空瘦”,可以看出“几年离索”给唐婉带来的巨大折磨和痛苦。这种凄楚愁情真实可感,大有恸不忍言、恸不能言的情致。
这是唐婉看到陆游的词而相应和的词。
陆游和唐婉生活在“世情薄,人情恶”的封建礼教的压制和迫害中,即使鹣鲽情深,但是感情仍如雨送黄昏时的花般零落。
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被休掉的唐婉过着凄苦无处倾诉的生活,所以她写的《钗头凤》在声情方面更为愁苦动人。
被黄昏时分的雨水打湿的了花花草草,经晓风一吹,已经干了,而唐婉流淌了一夜的泪水,至天明时分,犹擦而未干,残痕仍在。“晓风干,泪痕残”这是怎样的愁苦啊!
比这更为愁苦的是“人成各,今非昨”。今日已非昨日,可形单影只的唐婉还在想恋昨日夫唱妇随的美好,情牵梦绕,积劳成疾,终成“病魂常似秋千索”。
更为不幸的是,改嫁以后的唐婉竟连流泪的自由也丧失殆尽,只能在晚上暗自伤心,白天还要强颜欢笑。“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这种凄凉的“寒”使得彻夜难眠的人更为怨慕愁苦……
据说此词写出后不久,唐婉就在悲伤愁苦中死去了。
这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在今昔交错的物是人非中不堪回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亡国之君的无尽愁苦跃然纸上。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尾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吊古怀乡的慨叹,将烟波的瀚渺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日暮的烟波在江上汇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烟波瀚渺,乡愁依附在瀚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幽怨乡愁相照应,形成悠远渺茫的意境。
作为北宋词坛上响当当的人物,作品众多、才华横溢的柳永可谓成也因词,败也因词。少年时的他到京城应试,为许多歌妓填词作曲,广受欢迎。可是这样的“盛名”却成为他的软肋——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不予录用。
柳永仕途失意,别无去处,流连于教房舞苑。“奉旨填词”的他精通音律,又接触底层人民的生活,所以创作出大量贴近民情,易于传唱的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雨霖铃》是柳永仕途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时所写的一首词。萧瑟凄冷的秋天,城外长亭,雨后阴冷的黄昏,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奠定凄楚悲凉的基调。
诗人京城门外设帐宴饮心绪不定,不想别离但不得不别离,有许多话要说但又“无语凝噎”,难分难舍但也终有一别,船家又阵阵“催发”。这种白描手法,“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将无限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暮霭深沉、烟波千里,作者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远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别后的心情,也是词人浪迹飘泊的感受。“柳”字取“留”谐音,写留别的离情;晓风凄冷,写离别后的寒冷;残月破碎,写别离后的破镜难圆。纵有良辰美景,也因无人倾诉而形同虚设。这几句把留恋之情、悲苦之意刻划得细致入微、至尽至极。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主要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出孤苦凄凉、漂泊无依的中年女性形象。此两首词便是典型代表作品。
满地黄花、梧桐细雨、风吹雨打、落红香尽,词人寓情于景,睹物思人,不免愁从中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词人悲于物是人非,伤于万事皆休。这里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他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春去、惜春、留春、怨春都是对现实不满的写照。诗人即使有满腔的报国情,但因生不逢时而“佳期又误”。就像屈原一样,他不仅志向和才华得不到实现和施展,还“蛾眉曾有人妒”,即造人陷害。如此愁苦向谁倾诉?词人只能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将“断肠”人的愁苦刻画得淋漓尽致,用缠绵曲折的婉约之风写出沉郁顿挫的悲壮之情,同时暗示南着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的现实。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前两句落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一种愁韵浓郁的审美意境。后两句城、寺、船、钟声,则描画出一种空灵旷远的思想意境。秋夜清冷、江枫萧瑟、渔火幽幽,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用江畔秋夜的凄冷幽寂写出羁旅者的孤独落寞,景语化情语,浑然天成,韵味深长。
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愁苦,在此不一一列举了。为什么在辗转难眠时,读读这些包含愁绪的诗词会得到一些疗愈呢?
三毛说“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能够看穿我,能够明白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所有的斑斓和荒芜。那双眼眸能够穿透我的最为本质的灵魂,直抵我心灵深处那个真实的自己,她的话语能解决我所有的迷惑,或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能有一针见血的评价。”这段话表达出对于了解和理解地无限渴求。
的确,人在愁苦无法解脱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找到能了解和理解自己感受的地方,可以是人、是景、是物,用包容和信任来体恤愁绪,救赎那个愁苦孤单的自己。古往今来,失意人如江水滔滔,我们的愁苦他们也经历过,在品读诗词中,跨越时空的情感得以***鸣。
“一滴墨水滴入水杯,水会变色;一滴墨水滴入大海,水依然清”。如果将愁苦比作一滴墨水,只是沉浸在水杯的小格局中,愁苦不会褪色;如果投入到海洋的大格局中,愁苦或可被冲淡。
品读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茫茫的愁苦海洋,再联想到诗词作者的不幸际遇,你可能突然发现原来别人的愁苦比自己还要深,还要重,自己愁苦其实不算什么。于是,愁情得到转移。
最后,我要分享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这是苏轼写的《定风波》。他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同行的人皆狼狈,只有他浑然不觉,坦然自若。雨后,春风料峭,斜照相迎,天地又以开阔舒朗的姿态拥抱局迫不安的人。
联想到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感怀于仕途波折不顺的他还能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襟拥抱人生中的风风雨雨,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智慧书写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于简朴中蕴含深刻,于窘迫中展现不凡。这正是古代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处在愁苦中的你是否也从中汲取力量,得以超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