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大器晚成文言文启示

大器晚成文言文启示

1. 文言文《大器晚成》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大器晚成 大器者,何谓也?本指大的「器具」,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后引喻一个人的成就较为延迟;亦可喻男子懂事很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考诸〈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十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等例,望文生义,其理甚明。 夫大器早成,理有未然?君不见,千呎楩楠,汲日月之光,始生彼轮廓;大器晚成,理未必然,君不闻,百步潜艇,拜科技之赐,速造此容积。

(注一)大器晚成之为成语流传,仅因古有前非今是者,而为劝勉敬慎之言;今有浪子回头者,而为谆谆告诫之语,兹以史例为证: 〈史记.项羽本纪〉载述:「项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籍父)怒之…於是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斯人也,如此不学无术,幸其能接物於戎马环境,以远离少年之霸气;处事於倥偬生涯,而亲近中年之成熟。

项羽不仅懂事了,知所以脱胎换骨;而且长大了,知所以自励自强。后竟能名震四海,为西楚霸王;〈世说新语.自新篇〉载述;义兴有三害,即水中蛟、山上虎,与凶强之周处,并皆暴百姓,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处即出击之,历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后,处刺虎杀蛟归,闻里人相庆,始知(自己也是)为人情所患,遂改过之,终为忠臣孝子;〈晋书.皇甫谧传〉载述:谧为汉代太尉皇甫嵩之曾孙,年少游荡不好学,唯略知孝顺,常以瓜果分嚐叔母,叔母喻以瓜果之甜,未及谧儿成才为喜。

谧闻之感泣,乃勤学不怠,遂博通百家之言。以著述为务,弟子多为晋之名臣。

(注二) 上举史例,或可谓「大器晚成」者;唯吾昔少年时,恁时间空转,彼动辄语人云:时运不济邪!吾今中年后,逐岁月流窜,此静则告人曰:时机未到欤!此岂非假大器晚成之名,而行浪费青春之实。至虚掷光阴,应付人情;荒渡岁月,历练世故,终底而无所建树,此或可归「一事无成」者。

「大器」与「晚成」间,未必互为因果,似与学校教育启蒙有关。盖学生先天有「大器」者,或可因教学环境、方式、优良师质等,而提前发挥潜能;后生有「大器」者,或可归因材施教、竞争、适当输压(给予压力),而赢在起跑点上。

是以,地区各国中小,众说纷纭之资源整合方案,确有浮上台面讨论之必要。 溯地区於战地时期,环境特殊,能因地制宜,致国小林立,校名即人名,蔚为奇观。

(注三)。再者,在交通便利、地域情节之诱因,即使小校小班制,不惟有资源浪费,且影响学习成效之嫌。

吾以为,在缺乏适当竞争、互相比较之压力,家长安於现状,学生乐於轻松,倘因此因噎废食,恐非乐见。君不见,地区莘莘学子为考上大学,经历高中时期之煎熬,昔幸运者或能考上国立相关科系,馀皆沦於私立而兀自暗喜。

即使如今,亦罕见有能考上顶尖学校且热门科系者,此多少受此影响矣。 县府刻研拟之资源整合方案,即全校班级学生数过少者,得检讨整(合)并等,似可为***识。

诚然,推动之先,有赖地方民代支持,及家长、学校之促成。其次,该方案应能在沟通、协调,解决交通往返问题,做好配套相关措施下行之。

总之,藉资源整合,一则所节省之经费,能用於地区建设。一则能提升教师相互观摩、教材分享利用,及强化师资阵容。

并以此教与授,或能启发学生潜力,发掘人才。能如此,设使中小学生有「大器」者,未能适时发掘培养,而无早成之时,但靠学习竞争推波助澜之力,亦渐亦进,亦未必无晚成之日。

附注: 一、前指大木材(大才),大器早有成就,未必是好,如能像楩楠大树,经涉寒暑,以「真材实干」而凌空於蓝天;后指「大容器」,在古时需费长时间,才能造成,今因科技发达,即便如潜艇之容积,也能很快造成。 二、参考〈二十五史〉。

三、除属地为名外,多以当时驻地将军为名,例中正国小(蒋**)、柏村国小(郝**)、述美国小(孟述美)、安澜国小(马安澜)、多年国小(王多年)、开瑄国小(雷开瑄)等。

2. 文言文《大器晚成》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

大器晚成

大器者,何谓也?本指大的「器具」,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后引喻一个人的成就较为延迟;亦可喻男子懂事很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考诸〈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十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等例,望文生义,其理甚明。

夫大器早成,理有未然?君不见,千呎楩楠,汲日月之光,始生彼轮廓;大器晚成,理未必然,君不闻,百步潜艇,拜科技之赐,速造此容积。(注一)大器晚成之为成语流传,仅因古有前非今是者,而为劝勉敬慎之言;今有浪子回头者,而为谆谆告诫之语,兹以史例为证:

〈史记.项羽本纪〉载述:「项籍(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籍父)怒之…於是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斯人也,如此不学无术,幸其能接物於戎马环境,以远离少年之霸气;处事於倥偬生涯,而亲近中年之成熟。项羽不仅懂事了,知所以脱胎换骨;而且长大了,知所以自励自强。后竟能名震四海,为西楚霸王;〈世说新语.自新篇〉载述;义兴有三害,即水中蛟、山上虎,与凶强之周处,并皆暴百姓,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处即出击之,历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后,处刺虎杀蛟归,闻里人相庆,始知(自己也是)为人情所患,遂改过之,终为忠臣孝子;〈晋书.皇甫谧传〉载述:谧为汉代太尉皇甫嵩之曾孙,年少游荡不好学,唯略知孝顺,常以瓜果分嚐叔母,叔母喻以瓜果之甜,未及谧儿成才为喜。谧闻之感泣,乃勤学不怠,遂博通百家之言。以著述为务,弟子多为晋之名臣。(注二)

上举史例,或可谓「大器晚成」者;唯吾昔少年时,恁时间空转,彼动辄语人云:时运不济邪!吾今中年后,逐岁月流窜,此静则告人曰:时机未到欤!此岂非假大器晚成之名,而行浪费青春之实。至虚掷光阴,应付人情;荒渡岁月,历练世故,终底而无所建树,此或可归「一事无成」者。

「大器」与「晚成」间,未必互为因果,似与学校教育启蒙有关。盖学生先天有「大器」者,或可因教学环境、方式、优良师质等,而提前发挥潜能;后生有「大器」者,或可归因材施教、竞争、适当输压(给予压力),而赢在起跑点上。是以,地区各国中小,众说纷纭之资源整合方案,确有浮上台面讨论之必要。

溯地区於战地时期,环境特殊,能因地制宜,致国小林立,校名即人名,蔚为奇观。(注三)。再者,在交通便利、地域情节之诱因,即使小校小班制,不惟有资源浪费,且影响学习成效之嫌。吾以为,在缺乏适当竞争、互相比较之压力,家长安於现状,学生乐於轻松,倘因此因噎废食,恐非乐见。君不见,地区莘莘学子为考上大学,经历高中时期之煎熬,昔幸运者或能考上国立相关科系,馀皆沦於私立而兀自暗喜。即使如今,亦罕见有能考上顶尖学校且热门科系者,此多少受此影响矣。

县府刻研拟之资源整合方案,即全校班级学生数过少者,得检讨整(合)并等,似可为***识。诚然,推动之先,有赖地方民代支持,及家长、学校之促成。其次,该方案应能在沟通、协调,解决交通往返问题,做好配套相关措施下行之。总之,藉资源整合,一则所节省之经费,能用於地区建设。一则能提升教师相互观摩、教材分享利用,及强化师资阵容。并以此教与授,或能启发学生潜力,发掘人才。能如此,设使中小学生有「大器」者,未能适时发掘培养,而无早成之时,但靠学习竞争推波助澜之力,亦渐亦进,亦未必无晚成之日。

附注:

一、前指大木材(大才),大器早有成就,未必是好,如能像楩楠大树,经涉寒暑,以「真材实干」而凌空於蓝天;后指「大容器」,在古时需费长时间,才能造成,今因科技发达,即便如潜艇之容积,也能很快造成。

二、参考〈二十五史〉。

三、除属地为名外,多以当时驻地将军为名,例中正国小(蒋**)、柏村国小(郝**)、述美国小(孟述美)、安澜国小(马安澜)、多年国小(王多年)、开瑄国小(雷开瑄)等。

3. 大器晚成告诉中学生什么启示

大器晚成 出自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故事1: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 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故事2: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就失去了父母,靠他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他安慰弟弟说:“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作为中学生,我觉得应该学到的精神是厚积而薄发,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将来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凡大器晚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小就刻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才获得机遇而成功。

4. 对“孟母三迁”的另一种思考作文

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孟母三迁”赞誉有加。

大家都认为,孟母,是一个绝对的良母,教子有方,能够为孩子考虑。孟母三迁,第一次,住在孟子父亲的墓地旁,很快,年幼无知的孟子,就学会了办丧事的哭哭啼啼,孟母便很快把家迁到了另一个地方——集市。

可是,孟子又很快学会了商人们做生意的一套,孟母认为此地亦不宜久居,于是,最后一次把家迁到了学堂附近,这一次,可是找对了地方,孟子很快,就喜欢上了学习。其实,孟母的良苦用心,就是希望能够为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走正道,不至于误入歧途。

然而,我觉得,对于孟母的做法,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思考。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当初,孟母没有再迁,而是把家安在墓地旁,或者是集市上。

孟子学会了一些他不该学会的东西。那么,我想,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孟母一定,不会看着孟子这样无所事事下去,她可以对孟子进行耐心的教导,引导他走回正途。

孟子非不可教也,我相信,这样的教导,一定会让他有所顿悟。即便他没有悔悟吧,他就这样堕落下去,但若干年后,当孟母离去,他失去了依靠,需要自食其力时,而只会游手好闲的他,会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这时,他便会明白母亲的话,会幡然悔悟。即便此时,他是大器晚成,可我认为,这也为时不晚。

再说了,小孩子本身,自制力不强,在这样并不十分良好的环境中,面对种种诱惑,不是恰恰更可以培养自制力吗?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我要研制某种毒药的解药,我就要先吃下这种毒药?我想,当你想要获取任何东西时,你都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身处于不良环境中,孟子多多少少,是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的。

但,真金不怕火炼,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金子,就不怕别人来试。重要的是自己,环境,只是一个辅助条件,只要自身有毅力,无论身处何方,都是一样的。

现在的很多知名人士,当初,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仔细想想,相对于优越的环境,并不十分优越的环境,更能磨砺我们。

处于优越的环境中,我们就好像温室的花朵,备受呵护,而处于并不优越的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努力,要克服更多的东西,要战胜更多困难,要经历更多考验,其实这样,往往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更好的成长。经受过暴风雨的摧残,而最终坚强地活下来的花朵,总是比温室里娇弱的花朵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在这些艰难的过程中,成长,也更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意义。倘若经过了磨砺,我们,会变得更优秀。

倘若当初孟子经历了环境的考验,或许,他会变得更优秀,他会更加迅速地成长,更加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当然,我并不是批判孟母的做法,我一直很崇敬孟母,我只是觉得,很多事情,往往是有两面性的,当我们看到它的一面时,不妨反过来,再看到它的另一面。

5. 大器晚成(文言文)百度百科

《老子》第四十一章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题解

这一章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申论

本章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6. 文言文《大器晚成》译文+原文

原文(选自《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山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榖知之矣。”处半年,耐自听政。 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译文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鸟该怎么称呼?”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你别管了吧,我已经知道了。”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结果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发动兵力在徐州击溃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国,在宋国与各地诸侯结盟,才称霸于天下.楚庄王不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做,这样就有了高的名望。不把没意义的东西拿出来显摆张扬,所以有大的功劳。所以说:“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7. 成语大器晚成说明了什么

中华成语大词典

大器晚成

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示例: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近义词:后生可畏

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歇后语:百岁挂帅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英文: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

8.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中的马援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大器晚成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语出]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辨形] 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 后生可畏

[反义] 不堪造就 冥顽不灵

[用法] 常用作对长期不得意;无成就的人安慰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只要能成材;~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