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寒疟简介

寒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寒疟 4.1 症状 4.2 方药治疗 5 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寒虐 5.1 病因病机及症状 5.2 治疗 6 寒疟的病因病机 7 寒疟的症状 8 证候分析 9 寒疟的治疗 9.1 方药治疗 9.1.1 治法 9.1.2 方药 9.2 针灸治疗 9.2.1 治法 9.2.2 选穴 9.2.3 随证配穴 9.2.4 刺灸方法 9.2.5 方义 9.3 饮食疗法 9.3.1 治法 9.3.2 推荐食材 9.3.3 推荐食疗方 10 关于疟疾 11 疟疾的分类 12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寒疟的穴位 2 治疗寒疟的方剂 3 治疗寒疟的中成药 4 寒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寒疟 1 拼音

hán nuè

2 英文参考

cold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寒疟(cold malaria[1])为病证名[2]。疟疾之一[2]。又称牝疟,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1]。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4 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寒疟

寒疟指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2]。

4.1 症状

《证治汇补·疟疾章》:“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症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

4.2 方药治疗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宜羌活、紫苏、桂枝、柴胡、草果、厚朴等[2]。

5 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寒虐

寒疟指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2]。

5.1 病因病机及症状

《症因脉治·外感疟疾》:“寒疟之症,《黄帝内经素问》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 *** ,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栗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黄帝内经素问》寒邪伤营,名寒疟之症也。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

5.2 治疗

寒疟之治法为:邪在太阳者,桂枝羌活汤;在阳明者,桂枝葛根汤;在少阳者,桂枝柴胡汤;三经俱见症者,三方互用[2]。

6 寒疟的病因病机

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3]。

7 寒疟的症状

寒疟患者发作时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4][3][5]。

8 证候分析

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寒湿内困,脾胃失于健运,气机不畅,故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4][3][5]

9 寒疟的治疗 9.1 方药治疗

[4]

9.1.1 治法

寒疟治宜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9.1.2 方药

寒疟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合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以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

9.2 针灸治疗

[3]

9.2.1 治法

寒疟治宜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9.2.2 选穴

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9.2.3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关。

9.2.4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9.2.5 方义

温补大椎、至阳等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9.3 饮食疗法

[5]

9.3.1 治法

寒疟治宜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9.3.2 推荐食材

寒疟患者建议食用干姜、甘草、草果、厚朴花、青皮、橘皮等。

9.3.3 推荐食疗方

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水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10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1][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多发于夏秋季节[4]。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3]。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3]。

详见疟疾条。

11 疟疾的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疟疾大致分类如下[8][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8][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8][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8][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8][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