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1)
〔说明〕
庚戌岁是晋安帝义熙六年(410),陶渊明四十六岁.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归田之后,经过多年的躬耕体验,对农业
生产劳动有了更深的感受与思考.这首诗并不是描写秋收的具体情况,而是
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其隐耕
之念更加坚定不移.
清代邱嘉穗在《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三评此诗说:"陶公诗多转势,或
数句一转,或一句一转,所以为佳.余最爱'田家岂不苦'四句,逐句作转.
其他推类求之,靡篇不有.此萧统所谓'抑扬爽朗,莫之与京'也."很能
说明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2).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3)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4).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5).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6).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7).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8).
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9).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10).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11).
[注释]
(1)西田:指住宅西边的田地.
(2)归:归依.道:指常理.固:本来.端:头,首要.
(3)孰:谁.是:这,指衣食.营:经营,操持.
(4)常业:日常事务,指农事.岁功:一年的收成.
(5)肆:从事,操作.微勤:轻微的劳作.负耒:扛着农具.
(6)饶:多.风气:指气候.
(7)弗获:不能,不得.辞:推辞,摆脱.此难:这种艰难辛苦的劳动.
(8)四体:四肢,代指身体.庶:幸,希冀之词.《诗经 大雅 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
今."《左传 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异患:意外的祸患.这里指仕
途风险.干:相犯,侵扰.
(9)盥(guàn贯)濯:洗涤.盥指洗手,濯指洗脚.散:放开.襟颜:心胸和容颜.
(10)沮,溺:长沮,桀溺.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心:指隐耕之志.乃:
竟.相关:相合,相通.
(11)叹:指因遗憾而叹息.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
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
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
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
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
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
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
幸得不会惹祸患.
洗涤歇息房檐下,
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
千年之下与我伴.
但愿能得长如此,
躬耕田亩无怨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注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西田,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西畴,应在上京山附近。庚戍是晋义熙六年(410),渊明四十六岁。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孰,何。是,此;指衣食。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常业,指农务。岁功,收成。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肆,通肄;劳苦。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饶,多。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庶,庶己。异患,意外祸患。干,相犯。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盥(音贯),洗手。濯,此指洗脚。散襟颜,犹言开怀。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隐居耕田者。相关,相符合。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辞去彭泽令归田隐居的第六年(410)写的。 短短二十句,写出了诗人收获早稻后的喜悦和庆幸没有横祸相犯的高兴心情。字面如此省净,平平道来,但透过淡淡的外表,看出诗人的情感是那样丰富深厚,真乃振聋发聩之语,读后使人心情无法平静。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的视线并不局限于获早稻本身,而在于由此联想到的人生哲理。看似平常,细想起来,大有深邃、丰富的意蕴。人类生计,衣食二字极为重要,物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创造物质财富,每个人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这个道理出自陶渊明之口,尤为可贵。作者首先开宗明义谈了自己的认识:人生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首位,要想求得身安,就必须亲自经营衣食。这里用反问句,暗示出当时的统治阶级耻涉农桑,而陶渊明却抛弃官场,转而勉励自己坚持躬耕,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八句包含三层意思。先叙述自己从春天起就从事农田劳作。“常业”,指农务;“岁功”,一年的收成。由于一开春就开始耕作,从未间断,今年的收成看起来还不错。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收的喜悦。这两句是概括叙述一年来劳动生活的回忆:“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早上带露出去从事田间劳动,晚上背着劳动工具回来。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常业”要“理”,“岁功”靠“勤”,这是一层意思。另外,“肆微勤”,是尽自己微薄的努力。“微”是谦词,说自己所作有限,然而也是傍晚才回家,可见劳动是辛苦的。那么要做到“岁功聊可观”就更不容易了。这是又一层意思。“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是第三层意思,本来劳作很苦,而山中霜露既多,又风气先寒,当然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对劳动者说来,就尤其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诗人在归田的第二年,曾“种豆南山下”,而“草盛豆苗稀。”时隔数载,现在种稻在山中,却能做到“岁功聊可观”,他对“田家岂不苦”想来已有较切实的体验。然而田家之苦,却不可免,因为它是维持生存的唯一手段。不过,这还是好的呢!因为“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即使再苦再累,也还能够暂时求得生存,有一个劳动的环境,大抵没有异患相犯。这两句,乃一有力转折,人们不禁想到那些身罹异患的人们是想求“四体诚乃疲”而不可得的!原来这两句诗,是有时事背景的。就在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庐山下面,寻阳一带正处于战乱之中。卢循和官军的战争,从三月打到现在,还没有结束。双方在寻阳地区往来拉锯,战斗激烈,江州刺史何无忌败死。寻阳一带人民饱经战祸,逃亡流散,人命危浅,朝不保夕。所以渊明有此喟叹。萧统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这首诗只谈田家苦,却于无心处忽转出“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两句,真如平地波澜,使人感到它内涵的广阔丰富,才知道对于不少人来说,田家苦还是值得羡慕的。这“异患”二字有很强的暗示性。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这四句是写劳动归来的舒心自在,洗手濯足,在檐下休息,自斟自酌,以散心解乏。躬耕自食,可以心安理得;劳动虽苦,而苦中有乐,没有异患。长沮桀溺隐居不仕,大概是出于此。自己和他们虽相隔千载,志趣却是相通的。这样一想,就顿时心胸豁达,自然结出最后两句:“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这两句诗可以看作是全诗的总括。只愿长久地这样生活,亲身躬耕用不着嗟叹。面对现实,诗人知道,人们生在乱世,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想长期地过这样辛苦劳动的生活,都未必能遂愿。所以他才说“但愿”。诗人虽然隐居田园,但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这里就明显地反映了他对战乱的态度,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他知道战乱将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全诗写得朴素真切,耐人寻味,通过深秋季节劳动艰辛的描绘,鲜明地表现出诗人以耕为乐,志愿长期参加农业劳动的可贵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诗的结构层次井然有序,先写对劳动的认识,接着写劳动生活。在写劳动生活这个层次里,先是写早出晚归的情景,接着写归家后息于檐下品酒的生活。在感情的表达上,先是抒发劳作一天后的感受,“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接着抒发自己希望永远过隐居生活的愿望。这样总起来看,诗的题目虽说是“获稻”,而他所获的岂止是早稻而已!他在劳动中总结出了新认识、新体验,从而再次坚定了自己隐居不仕的决心,这是更可贵的精神上的收获。钟惺说:“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是确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