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是真善 善,是一个人的良好品质,是人的特有属性,。那何为真善呢?真,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本源,本性,未经人为的东西,真实的,与“假伪”相对。真善,即为本源的善,真实的善。若要判断善心与善行孰为真善的话,我们便要判断二者谁与真善更相符。我个人就认为认为:善心是真善。 首先,我们从定义和属性来看。善心是人的内在修为,它发自内心而不求回报,是人思想的最高境界。真善是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是人精神的最高境界。而人的思想和精神是相互统一的。无可厚非,从定义是看善心等同于真善。而且从哲学观点上探讨它们同属于一种确定的文化,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从属性上说两者依然相同。其次,从真善的范围来看。善心和真善均只是人高尚,纯洁的心灵,从他们本身来看并不包含人的行为。就如我们说: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种真善,毋庸置疑一样。而,善行,词典中的解释是慈善的行为。显然,从范围上看,善心和善行比较,善心更加符合真善。最后,从精神高度来说。不管是真善还善心都集真诚,仁爱于一身。秦,并天合,扫八方,书同文,车同轨。的确,他得到了统一。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下万物都可以勉强,唯独人心的价值取向是不可以勉强的。而对于善心来说它也是不可强迫的思想的最高境界。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心是世界上最需要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也说过:“善心是精神世界的太阳。”由此看来善心和善行在精神高度上说也是等同的。 善心重要于善行。英国作家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堪称一部现代经典。它的主要内容如下:少年亚历克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流氓,他打架斗殴、无恶不作。在他被捕后,政府采用经典条件反射技术——书中称为“路多维哥氏技术”对他进行“治疗”,使他一想到暴力,就会头痛、恶心,从此他不能作恶,只能为善。这部小说引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强迫为善,是真正的善吗?小说中的牧师面对小亚历克斯时,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上帝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呢?让我们再次引用牧师的话:“善心是发自内心的,六六五五三二一号(亚历克斯在监狱中的编号)。善心是选择出来的事物。当人不会选择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要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换句话说,强迫为善,并非真善;自由选择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才有真正的善。 秦晖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引用过一个“监狱寓言”:世界上最高尚的地方在哪里?——在监狱。牢门一关,那里的罪案发生率为零,而且所有的人都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地干活儿。如果对牧师的问题的回答是前者,那么肯定能够推出以上的荒唐结论:既然善行本身是最重要的,那么监狱中的犯人和奴隶的劳动无疑是最“善”的。但想必没有几个人会真有善心的话,自然会有善行。有善心没善行,那这不是真的善心。人,只要真有善心,就会用它自己的方式来作出善行,教育子女,感化周围的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潜移默化的,治标治本的。有善心必有善行。但有善应未必有善心,有些大贪官、大罪犯、企业家、大明星也捐钱,是善行,一时帮了人,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只是为了换回一个好名声,好为将来牟取更大的利益打下基础。他们的这种假善心,一时帮了人,但从长远看,是为了更狠地加大贫富差距,必然还是对社会不利。伪善的人,善行都是一时的,他的善行只是恶行的一张假面。真正给社会带来好处的善行还是有善心的善行。 综合以上观点,善心和善行,不管是从他们定义和属性,从他们所属的范围,还是考察他们所具有的精神高度来看。无一不说明了善心和真善他们是一个等同的概念,虽然我们说善心要通过善行来体现,它这种思想精神境界要应用与社会实践离不开善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善行能够体现真善就说:善行才是真善啦。就好比拿杯子去喝水体现了口渴,难道我们可以说喝水就是口渴吗?所以通过我个人的深思熟虑:善行并不是真善,善心才是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