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刘丹青的学术成果

刘丹青的学术成果

2013年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012年

《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

2009年

《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工、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

2008年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005年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明清吴语词典》,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003年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话题与焦点新论》,徐烈炯、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98年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徐烈炯、刘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南京方言音档》,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编,刘丹青为第三作者。日本东京好文出版,1998。

1996年

《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年

《汉语语言学》,钱乃荣主编,刘丹青编撰第8章,并任编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994年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990年

《现代汉语》,钱乃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987年

《语言学概论》,刘宁生、刘丹青、马景仑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2013年

《汉语方言领属结构的语法库藏类型》,《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粤语先”、“添”虚实两用的跨域投射解释》,《语言暨语言学》专刊50号,台湾中研院。

《汉语特色的量化词库:多/少二分与全/有/无三分》 ,《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 中国语文化论丛》 ,日本白帝社。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方言》,2013年第3期。

《显赫范畴的典型范例:普米语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2013年第3期。

《民族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严艳群、刘丹青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012年

《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

《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2012年第1期。

《高名凯学术精神的恒久价值与现实意义》,《语言学论丛》第45辑,商务印书馆。

《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

《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合作),《语言科学》,2012年第4期。

《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一性:显赫范畴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年第4期。

《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下)》,《语言学研究》第1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 In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41-1, 2012.

2011年

《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上)》,《语言学研究》第10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与信息结构》,《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王芳、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

《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

2010年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论动词型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构式的语义透明度和句法地位——当代流行构式个案二则》,《东方语言学》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人称范畴>导读》(刘丹青、强星娜合作),《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1期。Anna Siewierska《人称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类型学导论——语言的***性和差异>导读》,Lindsay Whaley《类型学导论——语言的***性和差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载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子》,《汉藏语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2009。

《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中国语文》,2009年第1期。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下)》(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

2008年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属性》,《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

《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

《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性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第38辑,商务印书馆,2008。

《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载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Syntax of space 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Dan Xu (ed.) 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Springer, 2008.

2007年

《语法学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燕赵学刊》春之卷(创刊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漫谈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中国语教育研究》(韩国),2007年第6号。

《话题标记走向何处?——兼谈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

2006年

《名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汉语学习》,2006年第1期。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三种模式》,《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商务印书馆,2006。

《差比句与等比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载云贵斌主编《语言学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焦点(强调成分)的调查研究框架》,《东方语言学》创刊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05年

《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从所谓“补语”谈古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性》(刘丹青、刘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

《语法调查和研究中的从属句问题》,《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句类和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中国语学》(日本)252号,2005。

2004年

《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深度和广度: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追求》,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

《理论语法与语言教学在何处相会》,载张洪明、谢家浩和唐秀玲 主编《语言理论与语文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4。

《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性与个性》,载石锋、沈钟伟主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Review of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edited by Hilary Chappell.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4.

Identical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4.

2003年

《苏州方言“勒X”复合词》,《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语法化中的***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载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汉语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

《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载戴庆厦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02年

《赋元实词与语法化》,载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

2001年

《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

《试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刘丹青、唐正大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研究》(香港)总9期,2001。

《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创刊2期,2001。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载范开泰、齐沪扬主编《语言问题再认识——张斌先生从教50周年暨80华诞庆祝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00年

《汉语相互性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载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

《粤语句法的类型特点》,《亚太语言教育学报》(香港),2000年第2期。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 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by Her One-So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28, No.1, 2000.

1999年

《语序***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998年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刘丹青、徐烈炯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刘丹青、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1997年

《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港式中文词语小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1997年第4期。

《虚岁与实岁的优劣与选择》,《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7年第1期。

《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996年

《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幼? ──语言和方言的证据》,《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6年第1期。

《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载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

《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载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年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

《无锡方言的体助词“着”和“则”(仔)》 ,《中国语言学报》总第6期,商务印书馆。

《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谢自力、刘丹青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5期,商务印书馆。

《“当代吴语研究”述评》(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992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

《创新、突破、飞跃与缺憾──评于黄本<语言学概论>》 ,《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1994年

《试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载邵敬敏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潘文、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南京青年流行语》(刘丹青、黄粤宁合作),《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华夏出版社,1994。

1993年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年第2期。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语文建设》,1993年第4期。

《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刘丹青、石汝杰合作),《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

《汉语称谓中的长幼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2期。

《汉语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4期。

1992年

《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 ,《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

《“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2期。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 ,《方言》,1992年第2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四)》,《学语文》,1992年第2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三)》,《学语文》,1992年第1期。

《文化语言学的新收获──读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语文研究》,1992年第1期。

1991年

《从“娶”与“嫁”的语法对立看汉民族对婚姻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

《从状态词看东方式思维》,《东方文化》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农业文化的语言映证》,《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6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二)》,《学语文》,1991年第6期。

《试论“可数文化”与“不可数文化”——“文化”概念与文化学科研究对象新探》,《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同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3期摘录。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一)》,《学语文》,1991年第4期。

《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文化研究中的“语言导入”》,《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990年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5期。

1989年

《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刘丹青、段业辉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3期。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2期。

1988年

《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1987年

《汉语宏观研究的五大课题》,《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辞书研究》,1987年第5期。

1986年

《运用方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学科》,《语文导报》,1986年第12期。

《“面粉”纵横谈》,《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

《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汉语相向动词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名词短语的构成和分类》,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

《几类比较特殊的短语》,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

《句型分析及主谓句的类型》,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

1985年

《试论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

《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莫彭龄、单青(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白”到底代表几个语素?》,《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2期。

1984年

《小议指人名词用“什么”提问的现象》,《汉语学习》,1984年第1期。

《论“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张拱贵、刘宁生、刘丹青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1983年

《三种补语,三种否定》,《语文月刊》1983年9期。另收入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1983年第4期。

《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张拱贵、刘丹青合作),《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江苏省语言学会1982年会论文选》,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出版1983。

1982年

《对称格式的语法作用及表达功能》,《语文知识从刊》第三辑,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地震出版

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