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浅见 江西省婺源县太白中学 汪季春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语文课程要“发展语言能力”。语文学习的最终意义,就是能运用语文进行交际,运用语文获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习者必须培养语言理解能力、把握文章(或人们的话语)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各个阶段的语文考试中都注重这些能力的考查。因为这些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状况。语文教师一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其他许多教学问题就好解决了。这在很在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成功性。 “语文理解”的范围很广。理解词语、句子、语段、文章,归于“语文理解”;理解图画、表格,分析评判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生活事件等,也属于“语文理解”的范畴。对于不同的理解对象,可理解其基本意思、深刻含义,表现出的事物的特点,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其中表达的哲理(或给人的启示);可理解其表达的技巧、语言的风格、写作的方法、结构的安排等。看起来,“语文理解”的范围实在是太广太大,难以理出个头绪来。但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都与语言文字生活现象的分析理解密切相关。 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采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思路,从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句子入手,方法可行、效果较满意。在此,说说培养学生理解词语句子的能力,供大家评议。 首先,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词语是语言运用的最小的单位,语言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词语的运用。对句子的理解都少不了对词语的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先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语文工具书中的“词典”“词语手册”。这些工具书都对所选入的词语解释了基本意思,有的还有例句,以便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并模仿运用词语。在教学中,要向学生说明:理解词语,要弄清各词可以用来写哪些事物。这对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即语境义、临时意义)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有积极的准备作用。 如: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在山的那边》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得知,“痴想”的意思是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铁青”的意思是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可以用来写什么事物,学生们说,“痴想”可以写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写人的思想等;“铁青”可以用来描写脸色,也可以用来描写山、草、木等的颜色。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很容易明白地回答,但这对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在文句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有很大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接着要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重在学会理解词语在文句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这就得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词语所在的句子或语段)来分析理解,让学生从语境中看出句子中的词语是写什么人或什么事或什么物或什么情景,进而分析其含义或表达效果,适当介绍体现在具体词语上的修辞方法或表达特色,如拟人、夸张等修辞及其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等表达优点。句中词语的含义或表达效果,往往是下面几种情况:(1)句中的词语若是写人的,就会表现人物的活动特征、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2)句中的词语若是写事物的,就会表现出事物的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只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生活经验、积累词语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向这些方面去思考即可。 如上面的例子,“痴想”是写“我”想“山那边是什么”的心理活动,由此可知,它表现出“我”对山那边充满好奇心,表现出“我”小时候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铁青”一词在文句中是写“我”爬上山顶看到的那边的山的景象,含有“我”的思想情感;结合“脸”“打零分”的说法可知它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联系“间接表现”的写作手法的作用来分析,不难明白“铁青”一词还表现出“我”看到山那边仍然是山时的“失望”心情。又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学中,要求理解“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句中的“欣欣然”,学生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欢欢喜喜的样子”后,让学生弄清它在句子中写的是大地上的“一切”景物,写景物“欢欢喜喜”,用了拟人方法,这是作者主观感受到的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据此,学生就好得出这样的理解:此词采用拟人的方法,生动活泼地写出了大地万物春到复苏的景象,表现出人们迎来春天的喜悦之情。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里有一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要学生理解其中的“奇迹”一词,学生很容易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接着联系句子可以知道这是写“在北平住惯的人”对“冬天不刮风”现象的感觉。这样,就好明白:“奇迹”一词表现出“在北平住惯的人”想象不到“冬天不刮风”的现象,对此现象感到惊奇,也表现出“冬天不刮风”的天气,在其他地方难得,突出济南冬天的美好。 理解句子和理解词语又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接着,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的意思相对完整,是通过词语按照语言习惯正确组织(有的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和表现技巧)起来表达的,必定会落实到相应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上。 文中句子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出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的什么特征,含有怎样的思想情感;(2)表现出怎样的观点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等。 只要引导学生弄清并归纳好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和表现技巧,联系相应的语境,重点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分析理解即可。在联系语境分析时,一定要弄清句子是写什么话题,针对什么情况(或现象)说的,以便明白句子那样说的原因。 如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时,要理解第二部分末尾的句子:“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可知此句的重点意思在“但是”之后;联系上文可知,句子是针对非正义战争屠杀无辜人民的历史事实说的,主要谈如何对待这一历史;最后抓住词语“健忘”、“不能忘记”分析。到此,学生不难理解出:句子是说人们容易忘记历史,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应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又如让学生理解鲁迅《故乡》末尾的名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让学生联系上文中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可知此句是谈论“希望有无”的问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再抓住“走的人多”和“便成了路”两者分析其内在关系,并联系“人走”与“路的存在” 的生活经验思考,便可理解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句子是说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即“走的人多”),就会实现希望(即“成了路”),启示我们要为希望理想努力奋斗,才能迎来美好的生活。 理解句子较灵活宽泛,但少不了理解句中的词语,并且与一定的语法知识和生活经验有关联。这些,必须引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总结,才可逐步提高语句的理解能力,为解决其他相关的语文理解问题作好了充分准备,扫除了学习中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