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太强大了,看看那些经生到底写下了哪些旷世书法?

太强大了,看看那些经生到底写下了哪些旷世书法?

文 | 安祥

今天聊聊书法史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写经体。由于自己对这一书体的接触也不太全面,正好借由这篇文章,了解和梳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如有不对,肯请方家指正。

所谓的写经体,是以书写经书为主要内容且大多以小楷呈现的一种独特书法形式。而经书则以佛教经典为主,间或也有道教等其他经典的。

大约从汉代开始,佛教就逐渐传进了中国,到了魏晋时期,佛经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唐代则达到鼎盛。在这跨度长达700年左右的历史长河中,大量的佛经被翻译过来,佛教宗派也被确立,其中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驿站的敦煌洞窟营造则达到了鼎盛阶段。

当时的人们为了求福纳祥和获得心理慰藉,经常做各种佛事,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写经抄经,这种活动几乎形成了一门营生,出现了专门抄写经文的“经生”。

有趣的是,从汉、魏、晋到唐,中国的书法也出现了全面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汉简汉隶、二王行草、魏碑唐楷等不断变化发展中的书体,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一脉。而与此同时,写经体则与此相互并轨发展,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

<small>《武威汉简》</small>

比如,早期的写经体多以南北朝字体和隶书为主,在北魏时期,写经体就有了明显的魏碑笔法和结构特征。到了隋唐,写经法度也和唐楷一样讲究规范、精准、笔画巨细无遗、结构千锤百炼。可以说,写经体与时代书风的紧密结合,拓宽了写经体的书法风格。

<small>西晋元康六年《诸佛要集经》</small>

其实,写经从最开始,并不是书法行为。它只是用来方便学佛之人阅读的载体。所以,字迹工整、结构匀称,易于识别,是对写经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由于抄经人的背景差异、所处时代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字体形式也多种多样,或秀美或冷峻,或端庄或雍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但整体上来说,在抄经的过程中,都对写经人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要有恭虔之心,要心平气和、神智宁静,还要有一定的技能、速度、质量等等。这一点和历代的其他书法遗迹都不相同。可以想象,现代人抄《心经》,想必也是要回归那种神智宁静的状态吧。

<small>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一</small>

当时,传抄佛经之事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寺院僧侣,另一类就是经生(也称为写生或书手)。这些经生,很多都是功名场上的失意者,其名多不见于经传,生平更是无从考证。当然还有民间的普通信众,这些人因为不在上流社会,一般也看不到名家的手迹,所以他们习书的范本就是前人抄写的经卷。

我们知道,历代的书法遗迹中有甲骨、金文、碑刻、摩崖、砖铭、帛书、简牍、文稿、尺牍等众多形式,书体及大小也是种类繁多,体现出中国书法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但写经体则主要是正书,书写工整,在通篇的结构、笔法和章法布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范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small>道教经典《太上九真妙戒金籙度命九幽拔罪妙经》 纸本, 25 x 142.5 cm ,敦煌。英国大英图书馆藏。</small>

但尽管如此,写经体也不是像日后的馆阁体那样的千篇一律。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写经体也是有很多值得一书的不同面目的。由于写经活动横跨中国700年左右的历史,因而其实也和中国主流一脉书法一样经历了不断的变化,比如具有隶书意味的楷书形式、汉简对它的影响、魏碑楷书的应用、唐楷对经书的潜移默化等等,都在写经体中体现出来,从而出现了写经体中或风格高古、或朴素自然、或天真率意,或法度谨严的各种特征,为中国书法平添了一道另类的风景线。

由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写经的盛行,写经书法流传下来的也很多。特别是自从一九OO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以来,数万卷古代文书公诸于世,可以让我们一窥那时多彩的写经书法艺术。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罗列几个比较知名和重要的传世作品。

<small>佚名 《妙法莲华经》,原敦煌藏经洞中之物,书写者佚名。上海朵云轩藏</small>

《妙法莲华经》经文为楷体,点画飞动,体态秀逸,神采卓然。可看出其精熟的点画,细处还能看到悬丝,以及运笔的方向,字体上也是大小错落,各随其态,通篇贯气,很有神韵。此件经书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在清末时散出之物,从清代末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岁月里,此卷几经转藏,现珍藏于上海朵云轩。

<small>此卷为乌丝栏纸本,小楷书。275行 每行17字 纵22.6厘米 横468.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small>

国诠是唐初太宗时人(七世纪),名不见经传。但在当时应该是一位比较著名的经生。因而奉旨书写了《善见律》,后有文化大臣阎立本为之题跋。后来的赵孟頫、倪瓒、董其昌都曾见过此卷。笔法上以二王的《黄庭经》《玉版十三行》为基础,是罕见的小楷佳作。这篇书法通篇腕力匀整、无一败笔,字型舒严有度,可谓一丝不苟,笔法圆润纯熟,结体开张而不局促。符合写经人需要“精诚”的要求。

《善见律》简述了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

<small>《灵飞经四十三行墨迹本》,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每页20.8 × 8.9cm ,***9页。</small>

《灵飞经》又名《六甲灵飞经》,无名款。《灵飞经》笔势圆劲,字体精妙。是后人初习小楷不可多得的范本。

关于《灵飞经》的作者,至今还是一个谜。有说是唐人钟绍京所书,也有说它是玉真公主手迹,甚至也有人认为它是由元代赵孟頫临写而成。而《灵飞经》本身的发现与经历也算是扑朔迷离,有兴趣者可自行查阅资料一睹真相。

<small>《灵飞经》渤海藏真帖本</small>

但无论如何,《灵飞经 》作为有真迹存世的小楷经典,其秀美身姿,千百年来始终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small>《佛说生经》残卷片段,此残卷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small>

《佛说生经》残卷,由释慧湛书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八年(公元576年)。释慧湛为南京白马寺僧,本经由南京传至敦煌。因其书法佳绝,为主人宝藏,直至1002年被埋于莫高窟藏经洞。九百年后王道士发现秘密,遂开洞出经,陆续盗卖。此残卷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摘自网络)

《转轮圣王经》其影响和知名度虽不及《灵飞经》,但也是长期被指认为唐钟绍京所书的作品;甚至被被镌入丛帖中(如清代歙县鲍漱芳的《安素轩法帖》即收有此经),因而一度流传甚广。

钟绍京(659-746),字可大,据说是钟繇后裔(第17带世孙),因而被人称为“小钟”,钟繇自然就是“大钟”了。米芾的《书史》 则称绍京书法“笔势圆劲”。董其昌认为,赵孟兆的楷书就是学习钟绍京小楷而得的,因此可以从赵孟頫的楷书看到钟绍京的楷书风范。甚至也有人说《灵飞经》就是赵孟頫的临作,云云。

但此经书是否小钟所书,还有不少质疑之声。当无论如何,此经本身用笔遒劲有力,结体疏密得当,可堪初唐写经之精品。

聊聊数笔无以表述中国丰富而瑰丽的写经体书法艺术,也有很多优秀作品没有纳入介绍,如一些摩崖石刻中也有不少写经经典(《泰山经石峪》等)。但限于篇幅也只有割爱了。归纳一下: 写经体(也称经书体)从汉代开始,一路走来,到唐代达到鼎盛,是自两晋以来抄写经卷的重要书体形式。 可以说,它详尽记录了中国文字隶变以后楷化的全过程,对中国文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其墨迹形式的完好保存,很多作品传达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笔法的特征和痕迹,因而对后世的书法学习者而言,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宝库,甚至有人提出, 写经体可以成为书法初学者入门的一种学习对象

我不才,请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