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既是网络文化赖以传播的基本载体,又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一诞生就得到了全球广大网民的偏爱,发展神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在中国,网络语言热有增无减,如每年网上热热闹闹的网络热词的评选,让它们“跳”出了网络,开始频频在电视、广播、报刊上亮相,并在学生作文、文学作品中现身。网络语言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最近,北京、香港等地的不少商家也开始看重网络语言的巨大传播效果,利用它作为一种新的强大的营销手段。
如今,不少网络用语已由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一种“社会***同语”,甚至登入主流语言的大雅之堂。新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就与时俱进,增收了很多网络用语,如“房奴”、“考试门”、“晒隐私”、“山寨”、“给力”、“雷人”、“团购”、“宅男”、“劈腿”等。
然而对于网络语言,有人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不规范,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会造成汉语应用危机;应该限制它对汉语规范的进一步“入侵”,甚至全面禁止它的使用。殊不知,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4.20亿,占网民总数的74.5%,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大。同时,在这个大众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语言正愈演愈烈、势头不减,已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那么对网络语言是该限制还是该宽容?对此的争议一直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