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contrastive analysis, contrastive studies和contrastive linguistics三个名称经常相互替代使用。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三个名称的含义基本一样,但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更正规的名称。有些语言学家使用三个名称时,其含义又有差别。contrastive analysis使用较早,是从比较语言学(comparative linguistics)研究中产生的,它是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较多地指应用性对比研究,而contrastive studies则兼含具体的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仅是一般情况,我们在阅读英语的对比语言学文献中还应注意作者对这三个名称的区别作用。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欧洲和美国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中不少语言学家contrastive analysis发生了兴趣,代表人物马塞修斯(Mathesius)于1926年发表了关于英语与捷克语对比分析的文章。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 L. Whorf)在他的《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并作了这样的论述: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lassifying the languages of the earth into ge-
netic families,each having descent from a single precursor,and in tracing such development through time. The result is calle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Of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for the future technology of thought is what might be called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plots the outstanding differences among tongues一一
in grammar, logic,and general analysis of experience.
怀恩来希(U. Weinreich)1953年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写了一本《语言接触》(Language in Contact),提供了一个对比分析概念框架,提出了“干扰”(interference)这个理论命题。1957年拉多(Robert Lado)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对比语言学专著《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这部书是严格遵循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因为这个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还未被转换生成语法所代替。拉多在此书的序言中说: This book presents a fairly new field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analysis of culture,namely the comparison of any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o discover and describe the problems that the speakers of one of the languages will have in learning the other. The results of such comparisons have proved of fundamental valu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tests,and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ments.
乔姆斯基(N.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产生后,斯道克威尔(R. Stockwell )、波文(D.Bowen)和马丁((J Martin)等就带头运用乔氏的理论进行对比研究,迪皮特罗(R. J. DiPietro)和克泽斯早期基(T. P. Krzeszowski)试图用乔氏的理论建立自己的对比语言学理论框架。到1980年,詹姆斯(<C. James)在《对比分析》中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理论上采用了折衷主义的做法,但他认为Pure contrastive analysis is a central concern of applied fin-guistics.随着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产生,哈特曼(R. R. K. Hartmann)、康纳(U.Connor)和哈提姆((B. Hatim)等用篇章语言学理论写出了篇章对比研究的著作,还论述了此种对比与翻译的关系。除此以外,也有人用生成语义学(generative semantics)和系统功能语法等理论进行对比研究。
我们讲了这些状况是想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对比语言学从一产生就十分明确,是属于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它强调重点研究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一特点从沃尔夫、拉多和詹姆斯的论述中看得很清楚。拉多当时还提出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但没引起人们的关注,直到近几年才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注意。对学科性质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逐步深化的。到70年代中期,伯伦((P. V. Buren)和德温(R. Dirven)提出对比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无用,但可以增强对语言结构的认识,可以了解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即作为一种发现程序(discovery procedure),以寻求不同语言的通性。1978年,布赖顿斯坦(P. H. Breiten-stein)认为对比语言学可分为科学性的和教学性的两类。第二,对比语言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它随着理论语言学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变化而变化。从一产生它就依附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后来随着其他语言学流派的产生,也采用这些流派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对比研究。迪皮特罗总结说:“一种对比分析会变得同与之相连的语言理论一样复杂,这个道理是值得牢牢记住的。一旦理论发生了变化,新的对比途径也就会出现。如果理论本身有不一致的地方,那么,在把这种理论应用于对比分析时,这些矛盾也就会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