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概念的演进(1)——收入和消费贫困
2012-02-04 17:03阅读:629
王小林
供职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从事全球反贫困事业。
关注
贫困概念的演进(1)——收入和消费贫困
文/王小林
原文载《中国扶贫》,2011年11月
消除贫困或者减少贫困是发展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发展就是追求让社会所有成员受益,穷人需要我们的特别关注(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1)。但贫困的概念本身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因而发展的议题也就在不断深化。
“贫困”,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将“贫”定 义为“财分少也”;《新华字典》将“贫”定义为“收入少,生活困难”。“贫”主要是收入或财分过少。《新华字典》将“困”定义为“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 的环境中。”“困”是指一种处境。那么“贫困”主要指收入或财分过少,而使人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
《英国大百科全书》和《韦氏大学生词典》将 “贫困”定义为“一个人缺乏一定量的或社会可接受的物质财富或货币的状态”。这个概念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社会可接受的”表明贫困是一个具有时 间和空间变化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社会可接受的衡量标准在变化;另一个是购买一定量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体现在一定量的货币或拥有的物质财 富。有了贫困的定义,要转化为减贫政策工具,首先需要做的是将贫困的概念转化为测量贫困的标准,即贫困线。
朗特里(Benjamin Seebohm Rowntree)在其1901年的著作《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按照“获得维持体力的最低需要”的“购物篮子”(shopping basket)所需要的货币预算,对英国约克市的贫困线进行估计,一家六口人,一周最低的食品预算为15先令;加上一定的住房、衣着、燃料和其他杂物,他 测算出一个六口之家一周26先令的贫困线,当时约克市的贫困发生率约为10%(Kanbur R., and L., Squire 1999, p.3)。这是最早的按照食物和非食物两部分,对贫困进行货币量化定义。之后,这一方法或多或少地被应用到世界 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1950年之后,英国 建立起现代福利国家,到1979年废除了“购物篮子”,将贫困定义为“家庭收入低于中等收入的60%”,中等收入是指处于中等收入分配阶层的家庭所获得的 税后收入。英国的贫困线是按照家庭结构分别计算的,例如,2007年1对夫妇和2个14岁以下孩子的家庭,贫困线为每周270英磅;没有抚养子女的夫妻家 庭,贫困线为每周193英磅。按照这一标准,英国2007年贫困发生率为13.2%(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课题组 2009,pp.3-4)。
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桑斯基(Mollie Orshansky)根据满足最低基本需要的食物和非食物部分,测算了美国的贫困线。食品贫困线是根据不同家庭规模,满足最低热量需要购买的各类食物的货 币支出;非食物支出按照家庭消费支出的2/3估计。1964年约翰逊总统提出“向贫困宣战”的政治口号,欧桑斯基的方法就被用于确定美国的国家贫困线。直 到2009年,美国仍然用这一方法调整和公布国家贫困线。美国的收入贫困与英国一样,已经不是绝对贫困概念,而是一个相对贫困概念。2011年,美国一个 4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2350美元为贫困家庭。2011年9月13号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的贫困发生率为15.1%。经济学曼昆(N. Gregory Mankiw)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批评到“虽然收入分配和贫困率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但解释这些数据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这些 数据的根据是家庭年收入,但人们所关心的并不是他们的收入,而是他们维持良好生活水平的能力”。
世界银行将“贫困”定义为“贫困是福祉(wellbeing) 被剥夺的现象”(World Bank, 2000)。因此,对贫困的定义就取决于如何测量福祉被剥夺。世界银行的方法认为,福祉被剥夺是当人们缺乏满足他们基本需要(Basic need)的手段时发生。因此,世界银行按照基本需要成本方法(cost of basic needs approach)定义和测量贫困,基本需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满足充足的营养而获得一定量的食物需要,大多按照每人每天摄取热量2100卡路里计 算;另一部分是衣着、住房等非食物基本需要(World Bank,2009)。事实上,这一方法传承了朗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