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娃娃鱼历史、文化、典故的典故么?;

娃娃鱼历史、文化、典故的典故么?;

娃娃鱼学名为鲵,分小鲵和大鲵两种,大鲵又称瑕(鱼字旁),素有“活化石”之称。它是与恐龙繁衍生息于同一时代并延续至今的珍稀物种,也是地球上现存最原始、体型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大鲵是反映地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环境优劣的生物指示剂。

目前发现的大鲵体长1?8米,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头部疣粒显著,自颈侧至体侧有皮肤皱,以鱼、蛙、虾为食,分布在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地(2002年在我国赤峰市宁城县一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1?65亿年前的真螈类动物化石,这是最早的娃娃鱼祖先)。或许几千年前的大鲵,它们的体型更长大,因此具有被后人神化为龙的资格。

《水经注?伊水》引《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所谓“可以治牛”,当是能够治服牛的意思,表明伊水的鲵鱼个头相当的大。屈原在《楚辞?天问》里问道:“焉有虬龙,负熊以游?”意思是哪里有这样大的无角龙,能够驮着黄熊在江河上出游?所谓虬龙可能指的也是大鲵,而人或神乘龙出游的传说当亦源于此(不排除人驯服大鲵用以渡河的可能性,因为大鲵不像鳄鱼那样危险;不过,鲵鱼也有凶猛的一面,见《吕氏春秋?贵直》)。

《本草纲目?鳞部四》称:“鲵鱼,在山溪中,似鲇有四脚,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故曰鲵鱼,一名人鱼。”由于鲵鱼能爬上山椒树,因此又称山椒鱼。娃娃鱼的这种兼具水行、陆行和树行的生存能力,有可能被后人夸张成龙的上天入地入水的神奇本领。

根据全彩绘《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宝典《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普查白皮书,其中记述许多地方都有娃娃鱼,然而却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瑕(大鲵)、谛鱼(小鲵)、赤儒和人鱼;此外,《五藏山经》记述有当时人们对龙的崇拜习俗,但没有直接描述龙的形貌特征及其价值。

但是,到了夏代文献《海外西经》里,娃娃鱼已被称为龙鱼,而且开始被神化了:“龙鱼陵居在其(诸夭之野)北,状如狸(鲤),一曰嘏(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显然,夏代的人还知道龙的原形是大鲵;不过,已经有点拿不准,而且与鲤鱼混淆了(估计是鲤与鲵音相近而误传,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可能原本属于鲵鱼)。

接下来,在周代早期文献《海内北经》里则称“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这就表明周代的人已经不怎么知道龙鱼(陵与龙通)是娃娃鱼了,以为它是海洋里的鱼类。在周代和春秋战国时的作品《诗经》里,现存的305篇提到动物108种(《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科学出版社),其中没有娃娃鱼,表明当时娃娃鱼非常少,人们的眼球已经见不到它们了。

根据蔡墨掌握的上古文献,帝舜时代有一个名叫董父的人,擅长畜养龙,被封为豢龙氏。到了夏帝孔甲时(公元前17世纪),在黄河和汉水获得两对龙,被认为是上帝赐给的乘龙;但是孔甲不知道如何喂养龙,遂聘请刘累养龙,并封其为御龙氏;后来有一条雌龙死了,御龙氏将死龙肉烹制成肉汤,献给夏后吃;夏后品尝后,问起龙养得怎么样了,御龙氏惧罪而迁居鲁县,夏代的养龙活动从此也就消失了。

此外,《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任命22名中央和地方的长官,其中任命龙为纳言,即帝王的喉舌,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发言人或宣传部长,并兼有钦差大臣的身份。这就表明帝舜时代,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动物,并有人(氏族)以龙为图腾(或者以捕龙、养龙为职业);以“龙”为发言人,可能与娃娃鱼的啼声与人类相近有关,而且娃娃鱼是唯一能发声的鱼类(蛙类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