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方言具有语调生硬、语节明快和语词形象丰富的特点。有着自己的发音体系,与普通话音区相距甚远。其语音系统最明显的是声母中塞音、塞擦音多数地方以读送气清音为主。
韵母中鼻音韵尾大多消失或转化为鼻化音;声调中古全浊上声一般不归阴去。
徽州方言最大的特色在语言词汇上,徽州方言保存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一些在普通话系统中已消失的语汇,却仍旧在徽州人的日常用语中被广泛使用。这既表明了徽州方言与汉语普通话间的同源性,也表明其发展中的独立性。
如徽州旧俗,无论妇女生前死后一律称之为“孺人”,婚后称为“老妪”;称新娘子为“新妇”或“新人”而不叫“媳妇”;称童养媳为“细新妇”。“郎”、“令”、“爷”,都是尊称。
休宁人兄弟之间称兄为“大郎”,称弟为“弟郎”。休宁人称自己的妹妹为“令妹”,称自己的女婿为“令婿”;对长辈多称“爷”、“伯爷”、“叔爷”、“姑爷”、“舅爷”。
徽州方言自身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形象语词”,如“担柱”、“拾麻”、“门枕”、“衫脱”、“天雷”、“猪傻、“帮衬”、“门背后”、“脑盖壳”“朝奉”等,反映了徽州人思维形象的特点。
徽州有的方言词汇源于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如“茴香豆腐干”,是指半途辍业回家的学徒工,“茴香”取“回乡”的谐音。有的源于古代话本和戏曲,如“梁山上下来的”,指性格豪爽或粗野之人。
“陈世美”,指抛弃贫贱之妻的人;“保正婆”,指好管闲事的人;“火扬婆”,指为两面讨好搬弄是非的人。
有的源于民间传说,如“烂肚宝”,指机智诙谐但坏点子多的人,“塌皮秀才”,是指穷困潦倒的文化人。还有一些是源于日常生活,如骚鸡公、辣椒蒂、香油瓶、省油灯草、无头苍蝇等。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徽州文化发达,为方言语汇的丰富带来了活力。
语词创造又是徽州方言的一大特色。如“头”、“佬”、“子”、“家”等,缀于词后,表达一种特定的含义,如“老子”、“哑子”;“和事佬”、“屯溪佬”、“闷呆佬”;“老人家”、“小官家”、“女家”、“细人家”;“屁股头”、“后门头”、“灶下头”、“上屋头”。
此外,还有“煞”、“添”、“鬼”、“里”等均有类似的作用。对一些动作性动词,徽州方言常常通过重叠加强效果,如“拍拍满”、“压压扁”、“剁剁吃”、“消消气”、“走走看”、“歇歇力”等。
一些形容词也可以加后缀,以增添语气或程度,如“酸溜溜”、“硬搅搅”、“火冒冒”、“绿影影”、“毛丛丛”、“白月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