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佛,不说法,只说交芦是个什么东西
《楞严经》中有一句话:“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不说佛,不说法,现在只说说这个交芦是个什么东西。先看看古今各位大德的注解!
“则此相、见亦了无自性,故喻如交芦,盖芦体本空而交处亦空;”——憨山
“次文由尘发知。则单根不立。因根有相。则单尘不立。相见既无自性。同于交芦。则中间所发之识。如交芦中空。又岂有自性哉。”——藕益
“交芦别是一种。粗大过于常芦。生必二茎交抱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又其体外实内空。今言犹如交芦者。据长行。似惟取于交倚不能自立。亦如根尘各无自性。同源一体。”——交光
“是故同于交芦。交芦异卉也。二干同根。生则同生。灭则同灭。相也。见也。亦复如是。”——守培
“六尘之相,离根固无独立之自性,六根之见,离尘亦无独立之自性。同于交芦,此芦异于常芦,生必二茎交并而立,二根盘结而连,单则扑地,不能自立,外实中虚。”——圆瑛
“就好像两根芦荻一样,要交并而生,一根倒了,其他一根同时也就倒下的。”——宣化
“ 尘之相,根之知,彼此依托而成,元无实体,同于交芦。交芦两根盘诘并立而生,外实中虚,单根不长。喻根尘同源,互为所缘,本无实体。”——海仁
各位大德讲的比喻道理都没错,只是从他们所说的这个交芦来看,似乎都同认为是这样一种植物:这个东西同根而异干,外实而中空,生则同生,死则同死。这种东西就是交芦。
我不知道自然界是不是真有这么一种叫交芦的植物。考丁福宝《佛学大辞典》曰:“(譬喻)又曰束芦。交叉三干之芦而立者。以譬互为因果之法。楞严经五曰:‘由尘发根,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他说是三根芦苇交叉而立于地面上,比喻根尘识相依而立。如果他说的是正确的,那么几位大德所理解的交芦是一种同根异干的植物就全错了,因为并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三根芦苇相交而立的状态,故称之曰“交芦”。
佛经里的说法,很多都是有典故的。阅佛教最早的一本集结成书的佛经《杂阿含经》,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尊者舍利弗复问:“尊者摩诃拘絺罗,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非他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而今复言名色缘识,此义云何?”
尊者摩诃拘絺罗答言:“今当说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杂阿含经》卷十二第288条
原来交芦一说源于此处,这里所说的正是交芦这个典故的原意,其所说比喻的含义也与《楞严》类似。
看来丁福保是正确的,而几位大德似乎都把这个交芦理解错了!
据说,杭州附近有“交芦庵”,宗伯董其昌不明交芦之含义,把它题名为“茭芦”,茭瓜芦苇之意。这就更搞笑了!
《楞严》是唐朝时翻译的,如果确实有一种植物称为“交芦”,也是中国称为“交芦”,不会是印度称为“交芦”。譬如无花果树,在印度称为菩提树,翻译时直接音译为“菩提”树,则可以理解。但交芦绝不是音译,而是意译,就是指交叉而立的芦苇,古文简省为“交芦”,与“空花”是一回事。
如果说交芦是指同根异干而生的芦苇,比一般的芦苇大,那凡是芦苇、竹子之类的植物其实都是这样生长的,没有不是同根异干而生的,又何必要称之曰“交芦”?
说交芦就是指的同根而生的芦苇,其实是受了“根尘同源”这个意思的影响,但交芦在《楞严》中并不是用来说明前面这个“根尘同源”的含义,而是用来说明相、见的本性,而相见之体,非根非尘,是由根尘和合而有的第三态,故喻之如交芦。
交芦
(譬喻)又曰束芦。交叉三干之芦而立者。以譬互为因果之法。楞严经五曰:‘由尘发根,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