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关吕氏春秋的成语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瞻蒲劝■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
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
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
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05596516310(电话)。
2. 《吕氏春秋》有哪些成语故事逐臭之夫 《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1、[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
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2、[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瞻蒲劝■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 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
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 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
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 请属天下於夫子。
’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
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 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
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
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4. 哪些成语是出自《吕氏春秋》的1、[原文] 引婴投江: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2、[原文]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瞻蒲劝■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 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 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 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 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后以“连枝同气”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逐臭之夫典出《吕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 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5. 吕氏春秋里的成语和解释首页 成语词典 成语谜语 歇后语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成语文章 看图猜成语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成语 解释
不知轻重 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处堂燕鹊 比喻居安忘危的人
户枢不蠹 枢:门上的转轴;蠹:蛀。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容易受侵蚀。也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户枢:门转轴;蠹:虫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
鲁鱼亥豕 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传写或刻印中的文字错误
按兵不动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必不挠北 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
尝鼎一脔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脔:切成块的肉。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
伐性之斧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分形同气 形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十分密切。
纲举目张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竭泽而渔 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舍本逐末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贪小失大 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兔起凫举 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五色无主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掩耳盗铃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殃及池鱼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一窍不通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版筑饭牛 〖解释〗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后以之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变容改俗 指改变风貌习俗。
兵不接刃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殚智竭力 殚:竭尽。用尽智能和力量。
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兔死凫举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癣疥之疾 比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和小毛病。
以汤止沸 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处理问题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其气势。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解释〗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而今而后 〖解释〗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塞耳盗钟 〖解释〗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无立锥之地 〖解释〗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移风平俗 〖解释〗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以狸致鼠 〖解释〗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解释〗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众口熏天 〖解释〗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