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网 - 成语词典 - 孔子慎言

孔子慎言

读《论语》,越来越觉得这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

前两天读《孝经·圣治章》,孔子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做好六件事,即:“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又看到张文珍先生的一篇文章《君子之“言”》(《学习时报》2022年2月25日),受益匪浅。

孔子为什么把“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放在首位?孔子在《论语》《大学》等经典里重视不重视“言”呢?

重新翻看《论语》,这一翻可不得了。竟然发现在《论语》一书里,除了“子曰”之外,讲的最多的竟然不是“仁”,也不是“君子”,竟然是“言”。

“言”字在《论语》20篇里,重复出现在72章里,高达121次,比讲109次的“仁”和108次的“君子”都要多。

“言”(yán)在《古代汉语词典》辞典里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①说话,说。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引)谈论,议论。如: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②告诉。如: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③言论,学说。如: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引)著作。如: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④一个字为一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又)一句话为一言。《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⑤助词,无实义。《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采其蕨。”

同样,孔子在其他经典里也经常谈论到“言”。《易经·系辞上》:孔子说“言行,君子之枢机。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孝经》孔子说“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学记》里孔子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中庸》里孔子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言语,将之视为君子品行的重要方面。他把言、行视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关键和枢机,决定乐人一生的荣辱。君子的一言一行,可以动天地,需要特别谨慎小心。那么,那么,孔子是如何谈论“言”的呢?君子之言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孔子慎言

《论语》开篇《学而篇》的第3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善于说出讨好人的话语,善于装出讨好人的面容,这种人的仁心很少啊。”

《论语》在开篇点明贯穿全书的“学为君子”的主题后,第2章就交代了“君子之本”——“孝”,为什么第3章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它和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很显然,“巧言令色”是相对于“孝弟也者”而言,是末梢细枝,是与“仁”的根本相违背的,更是给读学《论语》者的当头一棒、顶门一针,警告后人千万不可“巧言令色”,言语不可不慎啊!

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来源于《论语》的“驷不及舌”。《论语·颜渊篇》第8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这里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回答卫国大夫棘子成时说“驷不及舌。”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形容话语传播之快,只要说出口,就再也无法收回。因此出言务必慎重,说出的话要真实可信,经得住检验,不能信口开河。

《论语·阳货篇》:第14章,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孔子说:“把在道路上听到的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是背弃道德的行为,是无德的表现,应该坚决杜绝这种现象。《吕氏春秋》中收录的“穿井得人”的故事,想想三人成虎的故事就明白了。所以,我们不仅不能不加验证地听信小道消息,更不能行道听途说之事,散播小道消息,这两种行为都被孔子明确地指为“德之弃”,是不可取的。

《论语·宪问篇》第20章,孔子说:“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告诉我们一条规律,就是说话大言不惭、言过其实的人,往往很难说到做到。孔子一直认为自知之明非常重要,好的品德的体现在于行动,说大话应该感到难堪。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从来不会马马虎虎去对待。《论语·学而篇》第14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孔子讲的是对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在工作方面勤劳敏捷,言语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不去追求物质享受,不贪图安乐,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