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功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让学生自我激励,挖掘潜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施于积极的期望、讲求正确的方法、给予学生于充分的展示机会,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把握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情况,通过“遵循个性”、“快乐学习”、“袖珍探索”、“形式丰富”等四者有机结合,尝试课堂研究性学习,力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倡导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追求“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内容体系与实施建议。诸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是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堂研究性学习随之应运而生。
但实践证明,仍存在误区。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但教师的引导、促进者的作用却弱化了;课堂是活跃,但讨论方向容易失控,基础知识点无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于形式化,一是假问题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二是“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三是 “合作学习”则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依然是少数人在独领风骚。
课堂研究性学习,不得不面对以下棘手的问题:
如何突破课堂时、空有限性的瓶颈?
如何突破研究性学习中探究的严谨、单调、枯燥乃至结果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如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
如何让学生感知身边事物,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联想、猜测,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
如何既活跃了思维,内化了方法、技能,又突破“模仿”的牢笼,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培养了创新意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我个人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微型探索
基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经历体验及心智不成熟状态,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贵在指导学生掌握“探究三步骤”:①是什么?明确发现、描述问题;②为什么?探究问题的成因;③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必须做到:①尽量缩小探索的范围,让学生明确方向易于收集、查阅资料,迅速进入问题实质;②注意探索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一跳”,就能摘更大“桃”;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潜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七年级“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教学时,利用学生在此前基本掌握的一般方法,初步具备综合各种方法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操作为:设计探究问题情境,即请你或研究小组结合自己情绪波动、身心变化状况以及校园的学习、生活,收集成长中的自己及同学们的身心各种烦恼与困惑,并充分收集、利用散见于报刊、杂志、书籍中的权威心理测试、咨询的表格等进一步了解自身状况,并就测试结果谈谈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提供给所在的学校等有关教育部门决策参考并接受咨询。
教师导学:①阅读教材,并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如青春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科技文献等方面的内容);②从互联网上搜索有关文字、图片、心理测试表格等等资料;③走访有关人员(不同年级的同学、老师、父母、周围的亲朋好友、有关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员);④建议从“我心目中的我”、“长大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探讨;⑤研究小组分工协作。
从自己身心变化出发的设计,探索范围小,方向明确。设计本身无标准答案,不同办法均可,而且手、脑并用,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不同程度学生均有出色表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本次研究性学习需四课时、历时15天,一课时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二、三课时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四课时为学生分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材框题的局限,学生均能从某一角度出发,发现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及解决办法。虽稍显稚嫩,思维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但展示了“学生超越教师”的一线曙光,总体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的。
二、体验快乐
著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2004雅典奥运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张宁说,正是由于她视打球为快乐,才能战胜学习、训练、生活中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压力,最终登上奥运冠军的奖台。因此,教学应从兴趣、好奇心入手,快乐学习。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乌申斯基)
借助古诗词、照片、图片、漫画、歌曲、猜谜、录像、新闻、文艺作品片段、影视故事、绝对挑战、名家访谈等手段,通过“亮点”、“热点”、“焦点”、“新鲜点”、“疑问点”等外在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过让思想政治学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寻人生的鬼斧神工的伟力之源,让学生爱思想政治,达到愿学、爱学、乐学;通过教师导学的特定现实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设计,同时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成绩、进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 卢梭
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七年级“成长中的`我”,第一部分“认识自我”部分时,当今活跃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许多炎黄子孙,在“善于认识自我”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形成一道为亮丽的风景线,不失为亮点,引起世人颇多瞩目。适时补充他们成长历程,借鉴浙江电视台“人生AB剧”的演绎形式,面对人生的“关口”,两种乃至多种可能的选择,引导学生感知、参与、分析、联想、整理、归纳。实践教学反馈,学生均能从各自有限的人生经历、认知出发,尽情畅想,纷争、碰撞不断,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说服力强、自我教育效果好。
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加速,形成一系列热点话题。诸如知识经济、互联网、9.11事件、伊拉克问题、世界各国大选、巴以冲突、欧洲联盟、东南亚联盟、中国应对WTO、西部开发、三峡工程、振兴东北计划、一年一度的“两会”直击、、科学发展之路、循环经济、中美关系、股市风云等等极大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上述富有挑战性的热点为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级“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第四部分“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的研究性学习,起到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潜移默化地熏陶了爱国情操,初步形成了全球意识。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占据美国软件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印度的班加罗尔、海德拉巴与马德拉斯是闻名于世的印度软件业的“金三角”。这些“新鲜血液”给予世人震撼力的同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级“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的研究性学习中,将会带给学生更多的研究性比较思考!
我国天然植被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控制污染、防止生物灾难、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再生能源等多方面具有巨大价值,每年生态系统效益高达11万亿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粗放式经营、掠夺式开发以及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外来物种的引入等等,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恶果。据统计,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的经济损失,美国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仅因微甘菊将吞掉伶仃岛、凤眼莲欲困死云南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等等几种主要外来物种经济损失达574亿人民币,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损害的总数有多大?负责中国入侵生物现状调查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解炎博士说:“估计比美国还要大。”
置疑:请你为总理分忧,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引导学生开展活动课:《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级“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中“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的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引学,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望,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取得成功,更有助于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潮流、投身现实社会,无形中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得到培养。此外,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换位思考”,全方位感受各种人生角色,为今后健康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遵循个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这段发人深省的言论,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宏愿!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是在独立思考中得出来的。”
所有这一切要求《思想品德》当务之急,不能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不能强求课堂整体一致,而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把学生分成小组(前后桌4人为宜,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班级(目的是更能体现思维的碰撞、集体的力量。)两个探究层次,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研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长有个过程,允许学生前进的步伐参差不齐,乃至于在成长中犯错误;教师需要耐心、细心、精心引导学生不断在点滴的成功以及错误、失败、挫折中成长;切不可急功近利,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社会大工程。
以人为本、遵循个性,“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务实有效地探究,突破“形式主义的牢笼”,达到“解放教师”,进而在《思想品德》课堂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做到“解放学生”,张扬个性!
四、情境交融
课堂研究性学习可以以个人或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出现,可以是演讲法、调查报告、读图绘图、小品表演、问题竞赛导学法等形式进行。
演讲法,它要求就某一观点或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步骤为搜集材料,自拟题目,撰写演讲稿。自由发言的时间为3分钟左右,自由提问、答辩的时间为5分钟。建议:每次4人在班级演讲为宜(班级分四个研究小组,各个小组每次轮流产生一人,小组其它成员为本组的演讲者的智囊团,提供友情支持帮助),全体同学就演讲者风度、内容准确、创新意识、语言表达、逻辑性等方面评分。最后,师生***同简评。
调查报告,要求通过观察现象、查阅资料或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具体操作参考演讲法的实施建议。
读图绘图,具有典型性、简易性、启发性。诸如结合教材等各种媒体中典型的漫画、图片试做分析阐述蕴含的道理;绘简图说明课程标准、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或道理。
小品表演,将教材内容用小品形式表现出来。诸如前面提及的“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设计,最后可以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把研究性学习结果生动再现出来。
问题竞赛导学法,通过“探究三步骤”实施,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然相应地掌握了课程标准、教材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完成教学任务。
现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七年级“成长中的我”中“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学为例谈谈“问题竞赛导学法”具体尝试。
借鉴中央电视台大型互动节目 —— “开心辞典”的主考官形式,设计“问题竞赛导学法”。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在阅读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题目,考考其它同学和老师。(课件演示:竞赛要求、设计思路、范例问题、评判标准)
竞赛要求:分八个小组合作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设计。每次一个小组为主考团,小组成员互为智囊团成员,组内民主分工所主持哪一类问题的提问、讨论(八类问题参见下面的范例问题,其中“是什么”类须提出三个、最多为四个小问题;“列举”类须提出两个小问题;其它各类只须提出一个问题;当然教师还须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决定课堂竞赛***有哪几类问题及分几个学习小组);由主考团上讲台主持全班的发问、讨论;每一主考官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互相支持、协助,亦可以求助其它同学、老师;(教师协助时,一则力求营造民主、平等、安全的宽松教学环境,二则或师生边说边表演、或故布疑阵、或引导深入、或发散思维、或引导归纳,总之把握调控讨论节奏、
方向。)最后,根据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民主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学习小组”,给予表扬。
设计问题思路:①“拿来主义”指参考教材中各种栏目现成的问题等;② 阅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寻找所有现象、概念、观点乃至疑问点,设计“是什么”、“为什么”、“列举”、“怎么办”、“比较两个知识点异同”等类问题;③ 在阅读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时事要闻等,设计“生活现象辨析、质疑”类、“想象”类、“组合”类等。
根据以上思路试设计范例问题如下:
1、什么是自尊呢?
2、为什么说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3、试举几例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4、我们青少年怎样“创造成功的记录”。
5、“维护国家尊严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你认为中学生应怎么做?
6、“自尊”与“自负”有什么不同?
7、当代著名儿童作家严文井,年轻时如果没有强烈的自尊心,请你想象一下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8、“自尊”+“自信”等于什么?
评判标准:问题是否穷尽教材、生活中相关的现象、知识、感悟;
问题及回答是否科学、严谨、完整;
问题及回答是否富有创意;
问题及回答是否表达清晰、自然、准确;
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密切协作、支持。
其次,当主考官主持发问、讨论时,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课堂时间进程等,弹性动态调控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冷场”,一方面,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南风效应”等的原理,调动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重在参与;另一方面,视教学情况,适时调用课件储备的相关多媒体素材,营造特定的情境。或适时调用教师问题库,动态调控研究性学习难度,让不同学生都学有所获。
最后,巩固新课。本环节需5分钟左右,师生综述本课时知识及学习感悟、反思(多媒体展示);简评主考官、评出“最佳学习小组”。
以上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学生对象的不同,还应有其它的教学形式。通过丰富的形式,力求给学生常新的感觉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心’,自然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以人为本,减负而不减效,我个人认为唯有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主阵地 —— 课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生活实际、学生情况,通过“微型探索”、“体验快乐”、“遵循个性”、“情境交融”四者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理念的培养,实现研究性学习从课外到课堂的跨越,课堂研究性学习一定能让学生自我激励,挖掘潜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